清朝社会皇族的等级,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历史上的清朝可以说对于皇族的制度极度的严格,可是大部分人对于清朝的皇族的认知程度可能就是八旗军,那清朝社会皇族的等级到底是怎样呢?
清朝皇族定义及等级划分
清朝的皇族与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朝代都不一样,并不是一个整体,也就是所谓的爱新觉罗家族。而是在整个爱新觉罗家族的基础上,根据血缘亲疏又进行了二次划分,将皇族分为了宗室和觉罗两个部分,即常说的黄带子和红带子。
宗室,即所谓黄带子,指的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弟弟舒尔哈齐、穆尔哈齐、巴雅喇的后代(雅尔哈齐绝嗣,即便有所谓后代,也是过继其他几位的儿子所生)。这些人属于皇族里的第一阶层,以金黄色(皇帝为明黄色)腰带加以区分,因此也被称为黄带子。
觉罗,即所谓红带子,指的是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也称“六祖”),除了塔克世系(宗室)以外的其他后裔。这些人属于皇族里的第二阶层,以红色腰带加以区分,因此也被称为红带子。
实际上,除了“六祖”后裔,爱新觉罗家族还是有一些零散的远支存在的,但是这些人因为血缘过于疏远,并没有被清王朝认可为皇族,而没有被纳入宗室、觉罗的范畴,这些人的地位基本上与旗下的平民无异。除此之外,清朝中前期又规定:被革除宗室者及其后裔也以红色腰带加以区分,称为革除宗室红带子,待遇参照觉罗,但是姓名附于玉牒宗室卷之后,不列入玉牒觉罗卷。被革除觉罗者及其后裔以紫色腰带加以区分,称为革除觉罗紫带子,待遇比觉罗低一些,但是仍然高于旗下的普通百姓,这些人的姓名附于玉牒觉罗卷之后,仍然被认可为皇族成员。
清朝的宗室拥有诸多特权,俸禄也比其他贵族、官员优厚许多,即便是地位最低、没有爵位的“闲散宗室”,在乾隆年间起也被赏穿戴四品武职顶带袍服。而且,宗室还享有独立的封爵系统,也就是说这一套爵位只有宗室才能获得,觉罗也无法染指!此外,宗室爵位又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别,所谓入八分指的是享有八项礼仪性待遇,即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不入八分者不能拥有这八项礼仪性待遇。在封爵的同时,入八分者还会被拨给数量不等的牛录,即所谓的旗份,不入八分者只有爵位、没有旗份。而这些拥有旗份的入八分宗室王公们,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小旗主。
入八分者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入八分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入八分辅国公)。
不入八分者为: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和一至三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没有爵位者称“闲散宗室”。
皇族特权
皇族们依仗着祖先的这条大腿,一出生就注定与常人不同,他们享有入仕当官、司法豁免(皇族犯法不能够直接按照《大清律》依法办理,只能够送往皇家专用法院“宗人府”办理,其结果也大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俸禄优厚等等。
皇族发展趋势
清朝皇族虽然在前期立下汗马功劳,对稳固王朝统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皇族人数的陡然上升(顺治时期只有一千多皇族,到道光年间的时候皇族人口已经膨胀到了三万人之多),这个群体的消极性也日益凸显了出来:优厚的待遇使得这些天朝贵族们早已失去了祖先锐意进取的豪情壮志,反而对奢华的糜烂生活推崇备至,听曲遛鸟、游手好闲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
体制原因
一、皇族之所以一步步走向腐败堕落,与清朝对他们采取的“包养”政策有很大关系,作为皇家的龙子龙孙,天生就拥有诸多常人所不具有的特权,即便他们违反了法律也不受国法制裁,甚至连死刑都给免除了,大不了也就是被判处“流刑”发配到边疆充军,这无疑提供给了他们为所欲为的客观条件。
二、皇族成员都不需要工作,整天无所事事,他们既不用像老百姓那样劳作,也不必参军领饷,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长此以往的话会让他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哪里还有半点上进心呢?因此他们无能、腐化堕落那是必然的趋势。
三、皇族人受教育程度低导致他们精神境界不高,大家别以为皇族成员出身高贵就一定才学出众、品略非凡,其实清朝的教育严格也仅仅只针对皇子,目的是把皇帝的教育从娃娃抓起,至于那些一般的皇族,其教育统治者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流于形式罢了,这才导致了有清一代三百年间才出了崇琦这么一个旗人状元。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充分显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而失去了良好教育的皇族,又怎么能奢望他们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呢?因此他们停留在物质享受这个低水平的状态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正是因为皇族弊端太大,嘉庆、道光两代皇帝才一直在严惩他们中的一些典型(如嘉庆朝的敏学),以为这样就能杀鸡儆猴、杜绝后患,但是却没有触及最根本的体制问题,因此最终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忙的不亦乐乎效果却不甚明显。
那么对此你对于清朝皇族的等级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