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大刀王五都做不到的刀法,精武门的他却成功了?

谈论到近代那个武术会馆最著名,那精武门肯定排得上前几,大家对于精武门的认知那就是拳法很厉害,毕竟他的创始人霍元甲就是一位拳法大师,可是精武门的这位却展示出了连大刀王五都达不到的刀法。他就是赵连和。

生平事迹

赵连和(1884—1946),字振群,河北省景县赵虎头村人。赵连和精于少林短拳,擅长潭腿门功,在黄河流域享有盛誉。1912年,赵连和应刘振声之邀,赴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总教练长达三十多年。赵连和初师清直隶武术家赵芝连。赵芝连与赵连和同乡,清景州苏庄(今景县境内)人。赵连和勤奋刻苦,遵师门规训,是赵芝连的得意高徒。赵连和熔赵氏功夫与少林功夫于一炉,创造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武术套路,在清末民国之初的武术界独树一帜。他的轻功、潭腿门功、五虎刀、八卦刀、群羊棍、二郎拳、二郎棍以及五战拳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造化天成的境界。为将景县武术发扬光大,他将自己的门生王凤岗、王凤春、王玉芹等带到上海,参加精武体育会,成为精武体育会的教练。王凤芹还走出国门,赴南洋弘扬中华国术,成为景县武术走向世界的使者。赵连和平时省吃俭用,连卷烟都舍不得买,但对于公益事业,总是慷慨解囊,毫不吝啬。1925年至1929年5年间,为本村小学捐银元921元,几次得到省级褒奖,当时的景县县长徐德麟为他题写了“嘉惠士林”的匾额。

赵连和崇尚武德,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节。在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练期间,一次外出,见一日本兵追逐一名中国妇女,他正要上前阻挡,那名妇女走进一家大门不见了。日本兵恼羞成怒,转身看到赵连和站在那儿,不问青红皂白,举拳便打。赵连和一只手顺势抓住日本兵的手臂,另一只手压住日本兵的胳膊肘,只听“咔吧”一声,日本兵的手臂断为两截。后来赵连和得知,这个日本兵就是日租界颇有名气的摔跤高手滕田少佐。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精武体育会资金周转困难,有时连工资也发不了。赵连和坚守岗位,一直到抗战胜利,1946年病逝于上海精武体育会。

那他又是哪方面的刀法连大刀王五都达不到呢?这不得不说到斩马刀了。

斩马刀技艺精湛

上海精武体育会成立之初,但凡有活动庆典,都会由一班教练和学员登台表演武技助兴。其中有一个保留节目,名为“斩马刀”。

该节目中,表演者会带着一名学员一同登台,他先在那名学员的鼻子上涂上一些白粉,然后向台下的观众宣称,他将用刀把白粉削去,却丝毫不伤到他的鼻子。此时,观众无不屏气凝神,关注着台上的一举一动。

只见这位表演者神定自若地持刀挥舞,舞至最后一招时,手起刀落,白粉纷纷坠地,而那名学员的鼻子果真是完好无损。在场的观众皆目瞪口呆。

能够将如此高难度的动作操练得这等游刃有余,表演者不是别人,正是在霍元甲去世之后接替他主持上海精武体育会教务工作的赵连和。

幼年时,赵连和曾经追随过多位拳师习技,但他日后的成名绝技“斩马刀”却是取自于少林。斩马刀本是短兵器,却利于步战时和马上英雄周旋,专斩马足,用法十分巧妙。成年后的赵连和由于仰慕少林功夫,便前往嵩山少林寺,拜了一位老僧为师。这位老僧见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便将这套独门的“斩马刀”传授给他。当赵连和学成后准备离开少林寺之时,这位老僧谆谆对他说了两句偈语,“齿刚易折,舌柔长存”,暗示柔可胜刚,赵连和一直把这两句话谨记在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连和与人称“大刀”的王五结识,得其指点。赵连和将王五刀法的快、准、狠融入自己平生所学,把这套斩马刀法练得炉火纯青,从而自成一家。

1928年,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已经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多个分会。香港精武体育会成立时,特聘各家各派的拳师前来主理。身为精武“四大名师”之首,赵连和也应邀前往。

在香港精武体育会的周年庆典上,赵连和照例上台表演,由于他的“斩马刀”早已名声在外,因此众人强烈要求他一展刀法。这回,赵连和取了一只玻璃杯,在杯口上放置一个苹果。他向观众宣称自己在表演中会把这杯子放在一名学员的头上,然后用刀把苹果劈成两瓣,但不会碰到玻璃杯。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利刀“咔嚓”一声落在苹果上,果然一分为二,而玻璃杯仍然立在学员的头顶,没有丝毫破损。这个表演虽然没有削去鼻上白粉那样惊险刺激,但还是让在场的观众大开眼界、连声叫好。

赵连和的一生可谓是阐述了侠肝义胆的典范,不仅是在武术上面,还在于他严于律己和言传身教,对此你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