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原因?长平之战有什么影响呢?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其四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歼;其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赵国失败的主因是在战争初期,赵国统治集团对秦国将大举进攻摧毁赵国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在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后,仓促应战。在战役前期,老将廉颇的战役指挥上,不和秦军锋芒硬拼,但是赵国论国力,和军事实力来看都弱于秦国,廉颇这样做只是尽量拖延,打消耗战,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军有生力量,迫使长途跋涉至此的秦军疲惫。但是被秦国离间,被奸臣进谗,还是和赵国本土综合实力有很大关系。
后期赵国决策层换上了赵括,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但是无论赵国在人数,士兵素质,综合国力,武器装备上都弱于秦国而且加上用人不善,造成赵国惨败全军覆没的下场。其实当时的情况消耗战和速战速决对赵国来说都不太适合,因为两军对阵主要还是拼综合国力。赵国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两国援赵,反而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之下,派使赴秦侥幸求和,战和摇摆不定,实乃又一大败笔。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它的规模、伤亡数量来看,还是从影响来看,无疑都是巨大的。那么,这样一场战争,它对当时乃至后世,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呢? 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在战争爆发前,另一交战方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对抗的力量。但最后,这些力量都在长平之战中消失的消失,减弱的减弱,从而大大削去了赵国的实力。放眼各国,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单独对抗的,是再也找不出了。这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带领着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走向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而长平之战的现实意义是留给世人的。这场战争中参战的将领有战国时期四大名将里的白起和廉颇,还有“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战争中的作战经验,各种战术谋略的运用,以及其中的失败和成功,都给后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当然,长平之战表面上是拖垮了赵国,实际上也是敲响了其余各诸侯国的丧钟。长平之战前后消耗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各国或出于惧怕秦国的心理,或出于保存实力的想法,总之为了自身的利益,都没有对赵国伸出援手。而能够与秦国对抗的赵国战败了,秦国国力的强大再无人能超越,六国离灭亡的道路也就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