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功高震主却全身而退,看范蠡如何自保?

历史上不乏功高盖主的功臣,但是最后大多数都是凄惨的下场,可也有例外如范蠡,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功高震主却全身而退的范蠡,如何自保?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人。由于出身寒门,虽然范蠡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在楚国却不能入仕以大展宏图。好在这时越国正在四处求贤,范蠡便到了越国,和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勾践

越国和吴国是邻国,一直摩擦不断。后来“春秋五霸”之一晋国为了对抗楚国,主动拉拢江南小国吴国。吴国有了晋国的支持,加上伍子胥等人的帮助,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今浙江嘉兴)之战中大败,阖闾也在此次战斗中受伤,不久死去。临死前,他对儿子夫差说:“必毋忘越!”

吴国日夜训练士兵准备复仇的消息被越王勾践听说了,他打算先发制人,却在会稽山大败。在吴国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保全性命,勾践照做,带着妻子去吴国当奴仆,范蠡同去。而吴王夫差却没有听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进言,罢兵而还。

大战之后,越国几乎灭国,复兴迫在眉睫却又不能让吴国有所察觉。范蠡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建议勾践注重农桑,休养生息,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百姓生活。另外,范蠡在兵役制度上实行“兵农合一”,偷偷发展军事力量,他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军事纪律,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增。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和文种重金贿赂吴国宠臣伯嚭,让他在夫差跟前说好话,还不时派人给夫差进贡,以表臣服之心,甚至还专门培养了绝色美女西施进献夫差,以消磨他的意志。

勾践听从范蠡的建议,忍辱负重,包括为夫差尝便试病、驱车赶马,在卧薪尝胆二十年后,最终灭吴,吴王夫差自杀。在庆功宴上,勾践按功行赏,范蠡因为居功至伟被封为上将军,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布衣出身的范蠡来说,可以说已经到达了人生巅峰。

那么之后范蠡如何呢?功成名就,居功至伟?范蠡不傻,他虽陪勾践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但也亲眼目睹了勾践做人阶下奴仆的惨状,勾践如何能够放过范蠡?何况范蠡已经发挥了他最大的作用,留着对勾践来说只能是负担和忧虑,但范蠡聪明就聪明在先了勾践一步,提前跑了,走之前他还劝文种:“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可谓是一双慧眼,将世道人情看的真真切切。可惜的是文种不听劝,最后果然被勾践逼得自杀身亡。

后世评价

汉史学家司马迁: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名垂后世,臣主若此, 欲毋显得乎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汉史学家褚少孙:夫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 天地之常也。知进 而 不 知退, 久乘富贵, 祸积文祟。故范蠡之去越, 辞不受官位, 名传后世, 万岁不忘, 岂可及哉! 后进者慎戒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箕子弃国而徉狂, 范 蠡去越而易名, 智过去君, 弟而更姓, 皆见达识微而仁能去富, 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北宋文学家苏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宋黄震:春秋战国近五百年, 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

唐诗人高适:天地庄生马, 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 浩荡信无 忧。去 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风尘与霄汉, 瞻望日悠悠。

所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知进退,否则就会像文种一样。对此你有何不同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