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周武王灭商之谜,真相令人震惊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封神演义中的周武王灭商了,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正史里面,商王朝和自己的诸侯国周国之间发生了很多次的战争。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文丁杀季历,(帝乙)二年周人伐商”。文丁是纣王的祖父,季历是周武王的祖父,文丁在杀了季历。在纣王父亲执政的时候,周国由于商王朝发生了冲突。而到了纣王执政的时期,则先是囚禁了周文王,又杀了伯邑考,所以商周之间是累世家仇。

其实从这段文字里面,我们也可以得知,商王朝作为统治者,在实力方面是很明显地大于周国的,而之所以周国则能够屡败屡战,最终号令天下群雄群起而攻之,让纣王覆灭。

根据历史记载,武王伐纣的时候并不是明刀明枪地与纣王展开搏杀,而是采用一些所谓的“下三滥”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专家公布了真相:

第一个手段:偷袭

因为从始至终,周国与商王朝的中央军队在实力上都要处于下风,如果正面对抗的话,周武王肯定很难到达朝歌,更别说在牧业打败纣王的军队了。在商周之间,隔着上千公里的路程。西岐是如今的陕西省宝鸡市,而朝歌位于河南省北部。要是一个要塞又一个要塞,一座城市挨着一座城市地去攻打的话,不知道要打到猴年马月才能够到达朝歌。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利簋上曾有这样一段铭文:“武征商, 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夙:早上)又商”,与《尚书·牧誓》记载“甲子昧爽(昧:黎明前)”吻合。说明武王伐纣是一次长途的武装奔袭,在古代那个通讯条件下,只要稍微隐蔽一点,是绝对可以办到的。

第二个手段:收买内应

不管什么性质的战争,内应和叛徒总是存在的,而在商王朝里面,对于不满纣王所作所为的人当然也很多,所以只要周武王有心,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内应。在《吕氏春秋》一书中, 有这么一段记载: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

那么武王为什么要急着行军赶路去救胶鬲呢?原来是胶鬲是周文王从贩卖渔盐的小贩中发现的人才,推荐给商纣王的,果然胶鬲是周武王的间谍。正是在胶鬲的内应之下,纣王募集来的军队临阵倒戈,兵败如山倒!

更为严重的是,武王在占领朝歌之后,对于朝歌的平民展开了屠杀,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在早期史书《武成》的记载中,就有“血流漂杵”的记载。

这样的行为在后人看来当然并不是很光明正大的事情,也无法忍耐!所以孟子才会在自己的文章里替周武王洗白:“尽信书不如无书。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

至于纣王的结局,当然不是《封神演义》里描写的那样,登鹿台自焚而死。在《六韬》残卷中记载:“先涉,以造于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禽受(纣)系其首于白。”说明了纣王被俘之后然后遭到了杀戮,最后拿来示众,所以才会有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诸侯”的记载。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其它的趣味事件,如义不食周粟而亡。

义不食周粟而亡

伯夷和叔齐而他们都是商朝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是商朝的后裔。而当时的他们内部的矛盾也十分明显。孤竹国君偏爱三儿子叔齐于是在自己临终的时候立下了遗嘱打算让叔齐继承王位。而叔齐却认为大哥伯夷比较贤德适合作为一军之主。自己坚决不遵从遗嘱。而伯夷为了表示决心决定出走浪迹天涯各地。而叔齐见大哥是如此,索性也带上了行李追随伯夷而去了。在这段时期王位都没有人想继承都是推辞的,而到了以后的话就是明争暗抢的。

经过了千辛万苦一直到了垂暮之年的伯夷与叔齐二人才再次的相逢了,百感交集之下两人已经回不到曾经的故乡了,在打算找个安定居所的时候偶然听到了周文王的圣名于是就去请教了他,却是他当时的统治非常顺应民心百姓们都安居乐业的,于是两人就要在这里度过余生。而非常遗憾的是,他们两位老人在一路颠簸之后文王已经不再人间了。于是兄弟二人失望地走在路上不知道去哪里,而此时正好碰见了武王发动兵力拉着文王的灵位去讨伐暴政的商朝。而兄弟二人见到这种场面连忙去阻止。但是武王的左右听到两位老头说出这一番话就很不自在的想要诛杀他们,武王身旁的姜太公连忙制止了并且起身扶起两人。但是他们的仁义并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军队缓缓的向商朝奔去,两位老人也望着军队逐渐模糊的背影悲叹。

周武王在灭亡商朝的时候,天下的君王都归顺了周王朝,承认了武王的天子地位。而伯夷和叔齐却不这么认为反而为此为耻辱,为自己没能制止这种不道义的行为而感到羞愧,于是就认为这件事情既然到了这种地步,就算不能改变天下的大势至少也要独善其身不做周朝的顺民,这分明就是维护商朝。

他们兄弟二人隐居在山上采摘野果为事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季节的野菜也不一样,两位老人日渐消瘦。而有位妇人来山上打柴的时候听说了两人的故事后感到怀疑。于是就说:“莫非你们二人吃的野菜不是我们周天子的吗?”这句话就想霹雳一样惊醒了两位兄弟只好离去到远去生存回忆起来尧舜时期的盛世和不复还的时光自己也不满现实不愿意同流合污落得如此下场不由的感慨。虽然伯夷和叔齐两人是殉殷而死的,但是周武王十分钦佩他们的高尚气节。于是就把它们的后人在申国列为诸侯之一。他们的气节虽然让人敬佩但是他们的固执支持腐败的商王朝不肯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就显得有些迂腐了。

历史评价

《诗经·雅·文王之什·大明》:时维鹰扬,凉彼武王。

《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议兵》:“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

商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孟子: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者也。

周武王善于利用人,但他从不回避善用人。可是也不能否认他采用的一些手段,对此你有何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