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从风华才子到水云高僧,是什么让他抛妻弃子?
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李叔同谱写的,那么他又为何从风华才子到水云高僧,抛妻弃子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他。
个人经历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才华横溢
李叔同于1880年阴历9月20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他父亲为李鸿章同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致仕后经营盐业,兴办银行,为津门富豪。李叔同是五姨太所生,当时他父亲已68岁,虽然李叔同五岁即遭父丧,他少年时的生活仍然是极为优裕的。他的兄长和母亲很注重他的教育,延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加之他本人极为聪颖好学,小小年纪便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有道是“《文选》烂,秀才半”,李叔同7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得一手像样的书法,被人称为“神童”。
14岁时,由于家庭的变故,李叔同陪着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晚清的上海,也处在西洋文明和东方文化碰撞的边缘,既有传统文化的底子,又有着“欧风东渐”的浸染。李叔同在上海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受业,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人同学。这是当时上海最先进的学校。在这里,他一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一方面又吸纳了“新学”的精华,促发了他积极用功,奋发有为的心态。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参加者多为一时俊杰。而李叔同应征的文章,名字屡屡列为第一,从此被上海的名士闻人所青睐,被视为“才子”而驰名于上海滩。
二十岁上下的李叔同,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士,也是一个颇为放浪的富家公子。在天津、上海,他与一些艺界女子甚至风尘女子来往不断,与名坤伶杨翠喜、谢秋云等过从甚密。李叔同早年的诗词有许多是与名妓名优唱和的作品,称他“寄情声色”,是一点不过分的。然而,寄情声色亦自有其社会与个人的背景。 1900年前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豆剖”,日渐沦亡。李叔同本人也经受了科考失败等打击,眼前缺乏前途的光亮,不免追求声色刺激,所谓“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表达了他当时的消极情绪。虽然如此,李叔同在上海时期,上有慈祥的母亲、下有贤惠的俞氏夫人和两个孩子,家庭生活却是幸福、祥和的。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充分享受亲情乃至物质生活的时期,这种富家公子生活直到1905年,李叔同丧母之后。
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王氏夫人病逝于上海“城南草堂”,李叔同扶柩回津,并依“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为母亲举行了丧礼。举哀之时,李叔同在四百多中外来宾面前自弹钢琴,唱悼歌,寄托深深的哀思,此举被视为“奇事”,天津《大公报》称之为“文明丧礼”。
剃度出家
在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剃头出家,法名弘一,他将一直视若珍宝的书籍、字画等物品分给朋友和学生。所藏金石封存于西湖西冷印社石壁上,并和最亲近的弟子丰子恺、刘质平合影留念后,就此结束了他的执教生涯,并且斩断了世俗情缘,从此遁入空门。
在那段日子里,他的妻子发疯似的找他,可是找到又如何?李叔同避而不见,他的妻子抱着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在门口一跪就是三天三夜,李叔同却不为所动。可能妻子到死也不会明白,她的丈夫为何薄情寡义如此。
对于妻子来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对于孩子来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是没人能反驳他一生中所作出的贡献。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后,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11代世祖,也为世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可能是李叔同对人世间有太多的眷恋,他爱妻儿、爱学生,可是他又知道人生无常,他所喜爱的东西终将逝去,眷恋越深,受到的折磨越多。所以他选择了出家,选择了一个宗教信仰,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