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一个文官陈庆之打起仗来却天下无敌 战斗力为什么如此逆天?
都说乱世出英雄,特别是在三国那个战乱的时期,各种英雄层出不穷;越是和平安定的时期,越是不容易涌现出英雄豪杰,南梁一位武将前半生却一直在做文官。
人都说少年英雄、意气风华,但是,厚积薄发的也不在少数。形容领兵将军多用威风凛凛、骁勇善战,但是,偏偏就有人温文儒雅,谈笑间挥斥方遒。一句话“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说的就是不惑之年上战场的南梁儒将陈庆之。
南梁属于南朝时期的一朝,其开国皇帝为萧衍,此人家庭背景已是十分优越,但他自身也并未因为这样舒适的出身而对自己有所松懈,他不但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而且在政治军事上的学习也丝毫不耽误。
萧衍从小拜入肖子良门下,与范云等人被世人并称为“竟陵八友”。公元五百零二年,他接受了萧宝融的“禅位”,成为了一国之君。在他执政期间,也从未有任何松懈,不但俭以养德而且广开言路,十分尊重臣民们的意见。他是少有的长命皇帝,不过晚年的他由于性格等原因十分信奉佛教,曾经好几次想要出家。
陈庆之便是从小就跟着萧衍长大的。关于陈庆之的家庭背景,并没有在史料上有所记述,不过通过萧衍对他的评价“本非将种,又非豪家”就可推测出他的出身应该是比较普通,甚至可能是出身于寒门之中的。在萧衍称帝以后,陈庆之成为了主书,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官,因此即使他心中有着渴望战场的抱负,也是无处施展。
事实证明他的心中的确是有着这样的抱负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目标,
他唯有散尽家财,广招贤士,耐心等待一个能让自己实现抱负的机会,而最终,也没有让陈庆之失望,四十一岁的他,等到了这个机会并在抓住之后牢牢不放。因为,一件意外的事儿,陈庆之第一次从文官转为武官。
公元525年,与南梁对立的北魏朝中,叛乱不成的元法僧反而在彭州向南梁投降了,这就相当于主动“被招安”。当然,都知道这是因为元法僧叛乱的结果,又打不过北魏朝廷,便想到:被北魏抓了肯定是没好果子吃,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向南梁投降算了。
但是,这却成了陈庆之的机遇。
接受元法僧投降的梁武帝偏偏就封了陈庆之为将军,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源于梁武帝对他的了解,让其与胡龙牙等人前去接应。
从此,陈庆之的武将之路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该年五月,陈庆之又带着两千人护送豫章王入徐州,在这之后,他也彻底从一个温文尔雅的文官转型成为一个能够率兵打仗的大将军。
在护送豫章王的路上,他遇上了两万魏国士兵,陈庆之也丝毫未表现出任何的惧怕,甚至还击溃敌方营垒,但后来豫章王却打起了退堂鼓,导致士气受到了影响,如果不是有豫章王的影响,在此次对决中梁还未必会输呢。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带领的军队依旧没有丢盔弃甲,还是全身而退了。
一年后,陈庆之跟随元树出征,一口气拿下了两座城池,总共俘虏了七万五千人之多。在之后的十五年间,陈庆之先后参与涡阳之战、北伐之战等四十余次战役,接连拿下北魏三十余座城池,横扫洛阳。敢领着两百人就敢深夜袭营,以少胜多更是常态。陈庆之着实是让人惊叹,毕竟,老老实实当了几十年的文官,史料记载他是“射不穿札,马非所便”。
谁能想到:有朝一日,这么个文弱先生率兵打仗,竟然还能当个常胜将军。但是,想想陈庆之的前半生似乎又能理解了。
前文曾提到,他其实是个十分有战场抱负之心的人,虽然他的职业是一个标准的文官,但是他却一直在招贤纳士,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只不过,他只是一个没有背景的小人物,所以他只能等待上天给他机遇。
另外就是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他所经历的战役中,根本不乏两千对两万、七千对二十万这种人数相差悬殊的战役,但是即使是身处如此不利的境地,他却始终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指挥才能,化害为利,鲜有失利。
还有,在史料中曾有关于他的记录“善抚士兵,能得其死力”,由此可知,陈庆之是一个十分善用心理学的人。作为一军之将,不但要懂得运用兵法,有足够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安抚手下,保持一个良好的士气。在涡阳之战中,两军消耗了很久,导致士兵们都露出了疲态,心生退意,但是在陈庆之的鼓舞之下又重新唤起了士兵们的士气,最后终于摘得了胜利的果实。
那么,他又是怎样习得这一身本领的呢?
分析关于他的史料,唯一有可能让他拥有如此能力的,或许就是他的爱好围棋了。萧衍虽说从小学习琴棋书画,但是在诸多他的才艺之中,他最为擅长的还是属围棋。而陈庆之从小伴随萧衍长大,因此他自然也是萧衍的对弈伙伴了,两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坐在一起下棋。据说,这两人在一起下棋到尽兴时甚至可以废寝忘食。
再加上陈庆之前半生都是文官,因此始终都是能够保持着一颗沉静的心的。或许也正是这前半生积累的智慧,使得他后半生能够一下子就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