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郭子仪祖坟被挖,天天被说坏话,最后却善终?他的为人之道

历史上名将不少,但却少有善终,毕竟古代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但是名将郭子仪他生前祖坟被挖,天天被说坏话,最终得以善终这离不开他的为人之道。

一、不恋兵权,随叫随到,对皇上的命令言听计从

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他的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简直就是唐王朝的“ 救火队长 ”。因此唐肃宗曾拉着他的手说:“ 国家再造,卿力也。 ”

像历代的名将一样,郭子仪也遭到来自朝廷权臣的猜忌和谗言,有人屡次诬告他拥兵自重,唐肃宗也因此几次急诏他回京述职。与其他节度使抗命不行的态度相反,郭子仪只要一得到诏书,每次都是当天就移交兵权,随来使启程回京。

有次他入朝后,发现大太监程元振等人专权用事,忌惮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边说三道四,于是干脆上表,自请解除“天下兵马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要求留在京城任职。

如此这般几次后,唐肃宗彻底打消了对郭子仪的疑虑,更加放手让他统领军队,任谁在耳朵边吹阴风也不起作用。而郭子仪也跟皇帝畅开心扉、剖肝沥胆,好几次君臣二人谈话时激动得“涕泗交流”。

郭子仪曾推荐了一名县官人选,但朝廷没批准。幕僚们很不满,在他面前挑事:以您的名望和功劳,连个县令也安排不了,那些宰相真是太不懂事!

郭子仪听说后却十分开心:你们应当给我道贺才对。现在是乱世,武将们大多跋扈,朝廷常常不得已屈从他们的要求,这恰恰表明朝廷对他们的疑忌。现在我的请求被驳回,正说明皇上视我为心腹,没把我当那些武将们一般看待啊。

一个人对国家、对君王的忠诚之德,往往在受到委屈,甚至受到诬陷时才能更加真切地表现出来。许多人经受不住各种憋屈,或举兵造反,或负气出走,逞一时一己之快,却对国家、人民造成巨大损失。这些悲剧的责任,不能全部算在君王的昏庸无道上,是谁的责任谁承担。

清乾隆皇帝读唐史读到这段时,深有感触地说: 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汉之孔明,唐之子仪,信其人也。

二、人格魅力,对奸臣和忠臣都是一样的以礼相待

只要是对国家有大功的将领,大多都会因为皇上的封赏而生出娇纵的气息。尤其是那些性格耿直的将军,更会看不起那些阿谀奉承的奸臣。但是郭子仪可不是这样,他对于君子以礼相待,对小人更是礼遇有加,从来没有丝毫的得罪。

当年唐朝有个大宦官名叫鱼朝恩,为人专横跋扈,最见不得别人比他功劳大,最爱干的就是那种陷害忠良的事情。有一次他趁郭子仪在边疆打仗,就派人把郭子仪家的祖坟挖了出来,虽然当时没有抓到凶手,但是满朝文武都知道是鱼朝恩干的。郭子仪听说这个事儿以后,连夜赶回京城,全京城的官员都以为郭子仪会要求皇上查明凶手给他一个交代。

但是郭子仪却没有这么做,他对皇上说自己家的祖坟被挖纯粹是报应,因为郭子仪常年领兵打仗、杀人无数,所以“老天爷”为了惩罚他就把他家的祖坟挖开了,以此来警示郭子仪少造杀孽。

郭子仪难道不想报仇杀掉鱼朝恩吗?其实他是想的,但是他知道鱼朝恩是皇上的宠臣,如果自己强烈要求皇帝处死鱼朝恩皇上会十分为难,若是不能一次性杀掉他,那么凭借鱼朝恩睚眦必报的性格,一定会在找机会陷害他,那样于江山社稷不利,所以郭子仪为了家国大业放弃了私人仇恨,原谅了鱼朝恩。鱼朝恩听到此事以后,宴请郭子仪,并向郭子仪请罪,从此郭子仪与鱼朝恩化解矛盾,鱼朝恩也从未在害过郭子仪。

三、做遵守纪律的模范

与同期的名将李光弼相比,郭子仪治军风格偏宽厚。但这只是相比而言,在执行军纪方面,他毫不含糊,而且对自己和家人要求更加严格。

郭子仪刚到朔方任节度使时,郡中有云南士卒万余人,将贪卒暴,祸害百姓。郭子仪下马伊始,一口气杀了14人,杖责了30多人,境内才安定下来。

郭子仪夫人乳母的儿子犯了军法,都虞侯(军法处长)依法将他杖杀。郭的几个儿子哭着诉说都虞侯太蛮横,请他爹做主。郭子仪将他们一顿臭骂赶走。第二天,郭子仪对幕僚叹息着说:这几个儿子,都是些奴才啊。他们竟然不知道奖赏都虞侯的守法,反而去无原则地怜惜母亲乳母的儿子,不是奴才又是什么!

当时朝廷禁止屠宰,而郭子仪家的奴仆偷着杀了只羊,运进城来,右金吾将军裴谞告发这件事。有人对小裴说:郭公对国家有大功,你不能替他考虑一下,抬抬手放过他吗?裴谞回答:这正是我替郭公考虑啊。他勋高望重,皇上又刚继位,以为君臣中附合郭公的人太多,颇有忌惮。我这样彰显他的小过失,向天下证明郭公的威风不值得畏惧。这样上尊天子,下安大臣,有什么不好?

郭子仪听到此事,专门找到小裴,深深表示感谢。

郭子仪儿子郭暧娶了升平公主,小两口一日拌嘴,小郭扬言:你爹是天子很了不起啊?告诉你,我爹都不稀罕当!公主气疯了,“奔车奏之”,回宫告状。唐代宗听了平静地说:他说的一点不错,他爹要是想当天子,这天下还能是你家的吗?然后安慰了公主两句,打发她赶回郭家。

郭子仪知道后,马上将坑爹的郭暧囚禁起来,自己一路小跑到宫中请罪。代宗毫不在意:俗话说的好,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两口闺房里的话,哪能认真呢!

郭子仪回家后,狠狠打了郭暧数十大板。这便是戏剧“打金枝”的故事原委。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领导的信任不是平白无故给予的,必然是经过多少年、多少事的检验后,才形成对一个人的基本认识。面对这样的信任,需要更多的谨慎和自我约束,只要尾巴一翘,灾祸必至。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增加食邑,剥夺实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纵观郭子仪一生,无愧于忠义二字。那么你对于这位唐朝名将,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