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抗战胜利后 新四军被编入了什么队伍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开始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标志着二战的结束。那么大家应该知道中国有一支部队叫新四军吧,那么在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又去哪儿了?它成了什么队伍?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杜平任副司令员。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1938年2月上旬,江南各游击队奉命到皖南歙县岩寺(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分别在湖北黄安(今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和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集结整编。全军辖4个支队及军部特务营,共10300人。新四军组建后英勇战斗在抗日前线,屡战奇功,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创建了光辉的业绩。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经过战火的洗礼,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抗日战争后期,新四军已经发展到了拥有七个师的建制,总兵力将近十万左右。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独裁集团不顾全国人民对于和平的诉求,悍然发动了内战,由此解放战争拉开了大幕。不过,在解放战争早期,新四军的番号仍然存在,一直沿用到了1947年1月。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局势的不断发展,为了支援各个解放区作战,新四军战斗序列下的七个师分别开赴三个不同的战场。当时,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是粟裕)、第二师(师长是张云逸)、第四师(师长是彭雪枫)、第六师(师长是谭震林)、第七师(师长是张鼎丞)开赴山东,与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一起被改编为了华东野战军。在1949年初,华东野战军又改编为了第三野战军。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则开赴东北,与其他部队一起被改编为了东北民主联军,后来发展为了东北野战军,在1949年初东北野战军又改编第四野战军。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则开赴中原,与晋冀鲁豫野战军合编为中原野战军,在1949年初中原野战军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

可以说,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四大野战军,除了西北野战军(后称第一野战军)之外,其他三个都有新四军的影子,可见新四军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虽然兼任解放军副总司令,但实际直接指挥的西北野战军,1947年8月成立时仅4.5万人,三个月后,部队增加到7.5万人。1949年2月西野正式整编为第一野战军时,部队为15.5万人。1949年6月,军委命令直属军委的华北军区野战军18兵团、19兵团归第一野战军建制,总兵力才达到34.4万人。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从1946年6月中旬起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5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有27万人。但1947年8月挺进中原后,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只有7个纵队12万人,并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正式整编为第二野战军时,刘伯承指挥所部辖三个兵团共28万余人。

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粟裕,1947年1月即指挥华东野战军10个纵队及1个特种兵纵队约27.5万余人(不含军区部队)。1948年8月指挥华东野战军攻打济南时已为15个纵队达32万余人(不含军区部队)。1948年11月的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所部42万人,战后,野战军达到55.1万人。1949年2月,正式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时,部队辖四个兵团约为58万余人(不含军区部队)。至1949年12月,第三野战军发展到82.5万余人(不含军区部队)。在1950年准备攻台战役时,粟裕直接指挥的最大兵力近65万人。

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1945年12月底即指挥东北民主联军部队27万人(含军区部队),1947年12月,指挥野战军9个纵队、11个炮兵团、1个战车团共42万人。1948年8月,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四个兵团70余万人(不含军区部队)。1950年1月,又指挥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部队150万人(含军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