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成亲时跪拜父母为什么被叫做‘拜高堂’呢?拜堂又是始自什么时候?
古代拜堂成亲的时候主婚人第二声会喊‘二拜高堂’这句话,实际上是拜向父母,那为什么会用到高堂这个词呢?拜堂又是始自什么时候呢?
拜堂是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堂”这个字,在《说文解字》有着这样的解释的:“堂,就是宫殿的意思。”意思就是,在开始的时候,堂和殿是一个意思。但随着封建社会出现,皇室的身份比较尊贵,连平常的一些字眼都要专用的,所以从唐代以后,殿就专门指帝王的居所,与堂字区分开来了。除了帝王之外寻常老百姓家住的屋子,有几间屋子的,就是所谓的正房。
高堂里面的这个堂字,指的是家里的内堂。那么内堂指的是什么地方呢?其实内堂指的是父母的那间。按照过去的习惯,早上起来是要到父母的居处去问声好的,问候关心长辈的起居——您今天怎么样?是不是挺好的?
至于高这个字,是因为要在高大的厅堂里拜见父母;,高则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尊敬之意。不论怎么解释,“高堂”本来就是指的一间房子,是表现这个地方因为是父母住的所以比较重视,所以久而久之,就逐渐演变成对为父母的代称了。“堂”这个字,经常用来表示对母亲的代称。比如刚才说到的内堂,有时就专门指代母亲。还有一种文雅的称呼“萱堂”,也是对母亲的敬称。
现如今新人们已经不在婚礼上拜高堂了,而是改在接亲时跪拜敬茶,叩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纵使我们未嫁娶时跟父母有许多争执和不耐烦,但一想到父母也是手把手教导自己如何吃饭、说话、写字都不曾失去耐心,我们是不是在奉上这杯茶的时候会多一丝愧疚呢?
而在今天的很多农村的房子仍然保留做堂屋,不过不是父母居住的,而是用来供奉祖宗牌位以及各路诸神的。
这个词出自《诗经·卫风》,意思是说,要在北堂种上萱草。萱草又名忘忧草。古代人们觉得认为在北堂种萱草,可以忘忧。这个北堂呢所指的一般就是母亲住的屋子。所以人们就用“萱堂”来指代母亲住的地方,后来就变成了母亲的代称了。其实我们做儿女的,在外面不管有多少委屈和不如意,只要回到家里,看看父母亲吃几口母亲做的饭菜,和她拉拉家常说说话,就觉得没有什么事儿放不下了——父母就是孩子们的忘忧草。
原来这也是古代孝道下的一个产物,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所以每日请安,并把父母摆在高的位置,这样才显示出不忘父母恩请,牢记自己赡养父母的责任。而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自然要拜处于高堂之位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