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写出了古时候的精神面貌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有那么多,为什么就是西游、红楼、三国、水浒,成为了“四大名著”?现在有人给出了答案:这四部著作各有令人称奇之处,它们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特质。人生是需要去完成的,那么我们便可以说,四大名著正是中国人的四种修行。红楼的主题是情,三国的主题是争,水浒的主题是义,西游的主题是悟。而要抵达或者超越它们,就构成了这种修行中,所要突破和跨越的四道关卡。过不去,就是平庸;过得去,便是超然。
一、《红楼梦》映射出中国人的家族观
《红楼梦》写的是家事。小说以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表现出佛学中空相的概念。现代多依胡适之的说法,认为是曹雪芹所著。但《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并没有定论。
清末俞曲园说:“《红楼梦》一书,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明珠之子即是纳兰性德。有学者指出纳兰性德的生平与贾宝玉颇为相似。纳兰性德二十岁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但不久卢氏因难产去世,性德从此体会到了人生空性。
《红楼梦》第五回有一首曲子为小说的点睛之笔:“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道出了家庭的真谛。
二、《水浒传》映射出中国人的家国观
《水浒传》写的是家国内的事。小说引首“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就批判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标榜隐士精神。
又以《洪太尉误走妖魔》为首回,明白的告诉读者,下文的主角,一百单八将皆为妖魔鬼怪,而魔头则是孝义黑三郎——宋江,矛头直指“孝义”这一传统价值,与往后的招安悲剧相呼应,从而在整体上质疑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整个正面价值。
《水浒传》是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小说上梳北宋历史,以宋运将衰开头,以“上皇终被四贼曲为掩饰”结束,众所周知,这段历史以靖康之变结尾。文中一百单八将只有一位为表结局,浪子燕青,只说“竟不知投何处去了”,大概在一曲悲剧中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吧?
三、《三国演义》映射出中国人的天下观
《三国演义》写的是国际间的事。这部书从黄巾开始谈起,直写到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最后同归于尽为结尾。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而《演义》这部小说的主角却是蜀汉。
很多人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笔者看却未必。
曹操势力最大,能量最强,取天下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三国演义》大书特书赤壁之战。小说从卧龙出山处开始转折,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大火烧灭了曹魏的势头,使曹操统一中原的愿望成空,而诸葛亮却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乃至儒家、道家都推崇的人物。曹操得天时,却缺人德。
儒家经典《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十足的霸道,而儒家标榜的是平天下以修身为本的王道,笔者认为这就是《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原因。
四、《西游记》映射出中国人的宗教观
很多人批评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笔者认为那大多都是不了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单单看到现代的某些现象,就对这个存在了千万年的民族下结论。
近代以来西方世界掌握话语权,他们用西方宗教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自然也是难以看懂。
中国人里有很多连一位帝王的姓名都不晓得的,却很少有人不知道孙悟空。孙悟空或许是中国人的终极人格投射。孙悟空是天地间一灵猴,性好自由,他学道的理由是想要“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追求的是高度的自主。
西方宗教徒追求从人间到天堂,而《西游记》认为天堂也是不自由的。孙悟空的名言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蔑视权贵,但这确实是中国历史的事实,西方宗教绝对权威的观念难以在中国人心中生根。孙悟空从菩提老祖学道后大闹天宫,终被压在五行山下。
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种修行,也是人生之修行的一个完整路径。它告诉我们,过得去情天恨海,参得透世间争斗,斩得断利欲熏心,越得过欲望执念,才抵达得了人生光明通达、自在宁静的终处。这个地方,佛家称之为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