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司马懿看破空城计,不说透放过诸葛亮一马?

三国时期是群雄并起的时代,但是谈论到谋士,那么蜀国诸葛亮和魏国司马懿可以说是天生的对头了,斗了一辈子,那么为何司马懿要放过空城计的诸葛亮呢?真的是他中计了么,事实并非如此。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似乎一切都提前谋划好一样;但人生哪有这样的完美,毕竟贾诩只有一位。在诸葛亮第一次率军出祁山北伐中原时,就遇到了危机,当然,这个危机还是诸葛亮自己造成的。在一切进展都顺利时,他偏偏同意了只会出谋划策而从未领兵作战的马谡的请求,让马谡任主帅守街亭,导致街亭被张郃偷袭而失守。

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让沉稳持重的王平担任主将啊,好歹人家王平也是沙场老将了,虽然到此时还没什么突出的功劳,但比起马谡来说还是强上不少啊!可惜,诸葛亮让王平担任副将,结果马谡坚持己见,被张郃截断水源后,全军崩溃,王平想来救都救不了;本来诸葛亮在前线打得好好的,这一下子命脉就被截了,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撤军。

在诸葛亮撤军时,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世人总以为司马懿过于胆小不敢进城攻打,可是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聪明如诸葛亮的他,怎么会没想到先派几百名精兵进去探探底呢?如果里面真的布满了迷魂阵,撤退了便是,如果是空城计,便可一锅端了他,同时也除掉了魏兵的心头之患——诸葛亮,何乐而不为?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啊。

司马懿内心很清楚,他能复出,很大部分可以归功于诸葛亮啊。俗话说得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如果没有诸葛亮制约魏军,那他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如若杀掉诸葛亮,那失去了军师的蜀国,将会元气大伤,甚至灭亡,那等待司马懿的将会是什么呢?轻则就是回家种田,重则就在政治斗争中苟延残喘甚至死去。所谓唇亡齿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留住诸葛亮就是留住自己的实力,自己的权力和威望将会越来越大。

所以,司马懿决定将计就计,装傻充愣,把兵给退了。诸葛亮也很清楚这一点,才敢布置这个空城计,双方都知道彼此的想法,真是一场漂亮的心理战啊!一点都补亚于真刀真枪的战争!

而司马懿在临死前的遗言,也正证实了这一点。他的遗言是这样的:我为魏国做事几十年了,也立了不少功劳,位高权重,乃至于很多人都觉得我想篡位,这样让我觉得很害怕啊!

而诸葛亮也是知道司马懿有野心,所以才摆出空城计,如果来追击的是张郃或者是曹魏其他大将,估计诸葛亮早就跑没影了;不过诸葛亮这一把赌得有点大,也可以说,这是诸葛亮一生中唯一一次置自己于险地吧。

司马懿对于诸葛亮放了一马,而诸葛亮也心知肚明,这才是名传千古空城计的真相,对此你有何不同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