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抗日战争时期 日军的小手段

1937年,自从日本人打开“卢沟桥”后,中国开始了全面的抗战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牺牲了无数的同胞,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困难,但是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取得了抗战胜利。今天小编和大家聊一聊抗日战争中的日军的小手段,迂回战。

作为迂回战的老祖宗,中国历朝历代的军队都曾大规模使用迂回战,比如战国时期著名的围魏救赵,就是典型的迂回战术,而到了近代,这一战术却被日本军队发挥的淋漓尽致。

迂回是避开敌军正面,运动至其侧后。而穿插则是部队利用敌军兵力布置的空袭果断插入敌军兵力结合部,以快速有效的作战行动将敌军分割。即孙子兵法所说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也就是说,被分割的敌人并非顾头不顾腚,而是不管是捂头还是护腚都被我军的优势兵力死死地压制着,根本心有余而力不足。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就曾多次向清军实施迂回战,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威海卫之战。

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抄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由于李鸿章避战求和,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北洋海军困守刘公岛之后,广大士兵仍然积极抵抗。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胁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于2月11日自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仍然经常采用各种迂回包抄战术,并且屡屡得手,让中国军队损失惨重。

卢沟桥事变爆发一个多月后,中国军队和日军爆发了惨烈的淞沪会战,中日双方累计投入了近百万的兵力,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整个战场变成了人间地狱,中国军队和日军在上海进行了“绞肉机式”的阵地战,给日军造成了大量的伤亡,中国军队在付出三十多万伤亡的代价后,彻底的粉碎了日军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日军在开战十天以后,就开始实行迂回战略。日本统帅机关调集两个半师团的陆军精锐部队,于8月下旬在中国军队防线左翼的宝山川沙口、石洞口和吴淞地区登陆,从北面迂回上海,威胁中国军队的左侧背。接着,在9月中、下旬,日本又集结三个师团又两个旅团,登陆左翼地带和中央地带,对中国左翼兵团和中央兵团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中日双方五、六十万部队乃于九、十两月在上海市区以北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展开了空前惨烈的生死搏斗。松井石根采取中央突破战法,10月间以近二十万兵力沿沪太公路南下,攻势直指大场、闸北。

日军从9月到10月间以左翼迂回、中间突破的战略,连连发动强大攻势,取得不少进展。然而,中国军队的抗击非常英勇和顽强,战况非常激烈,日军伤亡惨重,一时间仍未有彻底击败中国军队的可能。日本军部对上海派遣军的苦战极其忧虑。为了贯彻其速战速决战略,抢在九国公约国家11月间开会前解决上海战局,日本参谋本部于10月5日决定从华北和日本国内再次调动部队,增兵上海,把全国主战场从华北南移淞沪,次日上奏天皇批准。10月9日,决定从华北战场抽调第六师团、第五师团第九旅团,从国内调动第十八师团、第一四师团,编成第十军,由善于打迂回战的柳川平助中将任司令官。日本军部决定再次实行两翼迂回战略,以第十军在杭州湾北岸乍浦至金山卫一带登陆。这一决策的战略意图,在于以第十军从南面迂回上海,威胁中国军队的右侧背,与从长江南岸登陆、从北面迂回上海的日军相配合,迫使中国军队三面受敌,促使其整个防线迅速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