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古代科举考试时都有哪些作弊手段?作弊工具个个令人乍舌

作弊一事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只要是在考试基本上都能揪出来几个,古代科举的时候作弊的浪潮也是一波又一波。

那时的作弊能到什么程度?咱们看雍正王朝,雍正二年的时候,皇上亲自出试题,把这试题出完了之后用盒子锁上,等到考的时候送到考场,打开公布题。可是就这样居然漏题了,提前有人在酒馆里卖试卷,一个考题几千两银子,把雍正给气的,定要严查此事。他能不生气吗?咱们现如今的高考试卷也是国家一等机密,如果考试之前泄露了考题,这就是一次严重的责任事故了。所以那时的雍正着急啊,漏题之后选拔上来的必然都是劣质人才。

作弊的方式五花八门,应试者为求中式,不择手段,机关算尽。例如,有的考生找人代试,即请托文理精通之人代为考试,考后按约付银,于是京城考场附近,甚至出现了专门经营代考业务的枪手,专为场内代倩文字。其代考的方式亦多,例如买通保人,使代考者混入场内,即所谓的冒名顶替;买通编号人,让代考人与雇主座号相连,曰联号等。

唐朝有个枪手大家叫温庭筠,很多人可能知道这个温庭筠晚唐时候和李商隐齐名,是著名的诗人词人。可是这个人呢,很奇怪,每次科举考试都不过,可是他给别人当枪手呢,就厉害了,替别人考一考就过,这是多么无私的一个人。当然了,他也由此得到了很丰厚的酬劳,所以温庭蕴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枪手。那个时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能够对付这些作弊的人,在唐宋时期就有准考证制度,就是为了防止枪手作弊的。那时候可不叫准考证,叫浮票。浮票是什么呢?进了考场之后,看一下姓名,看看画像,对上号了才可以进去,所以那时候就叫浮漂。

夹带,又称怀挟,是指考生把与考试内容相关之书籍、文字私藏在衣服和考具之中带入考场抄袭。有的考生顾虑挟带厚重书籍进入考场易被搜检没收,便雇请善写绳头细字之人抄录文字,或藏在衣带、鞋袜、篮筐、凳子、砚台底座、笔管细缝;或藏在果饼、蜡烛之中;还有的人将文字藏于发辫和肛门里;又有人想出用药煮后沾点药汤写在青布衣裤,涂上泥巴,入场后擦拭干净即能看见文字的方法,无所不用其极。

传递,则是买通巡场兵役和号军等场内供役人员,帮忙传递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字纸;或与考官、考务人员等串通,帮助逃避入场搜检,预先将文卷埋藏于号舍或出入场所;或迨考生领到考题后,用砖石等物将题目送出场外,等到文字作成,或遥点灯竿、连放爆竹,或将驯养鸽鹞系铃放纵作为记号,预先指定地方以便关通接递,仍用砖石等物掷入场内。有心作弊的考生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而且当时还有为了杜绝在考场里做弊,防止互相换人,在明清时候成立了锁院制度。什么叫锁院制度?就是在考试前头一天或者头几天把考生都聚拢在一起,住在这儿,谁也别出去,和外界消息封锁。然后一个个甄别,等考试的时候再安排考场,这叫锁院制度。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面,对这个锁院制度有非常清晰的描述,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所以在这么严格的防作弊制度下,也就只能纯粹的打打小抄了。2005年的时候,在天津发现了一个明清考试作弊的小抄,非常完整的一套工具,火柴盒那么大,里面有10万多字分九卷完整的文章。这套小抄用的是那种牛角雕板印刷技术,可见那个时候这作弊已经不是个人行为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有了完整的利益链了。这是有团队专门针对科举考试,给那些寒窗苦读又考不上功名的人,做出的作弊神器。所以在当时,只能给了银子,就能帮你作弊,原来这些在古代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所以别看现在各种作弊手段,它的核心思维方式,原来是传承自古代的科举考试。这些手段在科举时代就已经有了。

除此之外,考试过程中还会安排人突击检查,让考生防不胜防。乾隆就曾做过这样的事情,检查结果令人头疼,据说被抓的考生太多了,监狱已经满了装不下了。还导致后面的考试人心惶惶,出现了千人弃考的“盛况”,可见作弊之风多么盛行。

清朝在处理考试作弊的现象时更人性化一点。对于情节较轻的罚点钱,情节比较重的要戴重枷三个月,还要被打一百下屁股,然后发配到边疆。在顺治帝在位期间,就发生了科举考试以来最大的作弊案“丁酉科场案”,参与作弊的考生、考官被通通处死,家属也被流放到了边疆。

科举制度自实行一千多年以来,为封建社会拔擢了不少人才,相对的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进步,但当科举考试变成越来越多的士子为改变其社会地位,一圆获得高官厚禄梦想的途径时,少数不肖之徒铤而走险,希冀借行旁门左道取得功名,于是导致了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的舞弊行为。科举制度发展至明清时期,已有了更完备的制度与规范,但受到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以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诱惑,仍阻挡不了一波波强劲的作弊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