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之际 日军侵占中国大部分国土 中国是靠什么运输物资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一度强势,占领了我国大部分国土,在军需用品的需求上,多是靠国外的援助所以外国的物资无法从海路运输,只能从公路运进。这个问题极大的影响到了当时中国的抗战情况,那么中国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而凭借公路运输进行军需供给,对于汽车的使用需求就会大大的增加,同时汽油的使用量也会随之增长,再加上军事活动中的汽油使用,汽油的供给,一时之间成为了当时抗战的关键。进口的汽油多是由美国供应,可是战况的激烈使得援华路线一再的被阻挠,政府为了预防在关键时刻出现汽油中断的风险,决定自行解决汽油的供给问题。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沿海地区先后沦陷,国民政府退守重庆,西南成为抗战大后方。抗战期间,中国得到大量海外援助,由公路运输分散到各地战场,繁忙运输业直接推动了对汽油的需求量剧增。当时中国的汽油来自于美国援助,但随着日本对援华物资交通线的破坏和封锁,中国国内汽油供应一直存在中断的风险。
中国国民政府就考虑,怎么实现汽车燃料供应的多元化,为此积极寻求汽油替代品,最后确定用酒精代替汽油,一吨酒精大约可代替0.65吨汽油,转换比还不错。
当时处于抗战的关键期,政府只能想到这个相对便捷的方法来处理汽油短缺的问题,一吨酒精相当于是0.65吨的汽油,这样的转换比,已经实属不易。于是西南地区的酒厂四起,在政府的扶持下,仅在四川境内建立的酒厂,就超过的百家,在1940年至1942年的短短时间内,四川酒精厂从400万加仑,翻倍增长到了800万加仑,为后勤的交通运输出了不少力,为救国事业贡献了极大。
抗战时期,中国西南酒精厂主要以水稻、谷物、甘薯、甘蔗等食物原料酿制酒精,其产品大部分以燃料酒精名义提供给国家,还有一部分则以白酒的身份售卖。1944年至1945年,援华物资补给线中印公路被中国远征军重新打通,中国战场所需的汽油恢复稳定供应,西南各地酒精厂的重要性下降,继而出现经营困难,很多小厂纷纷倒闭,一些大厂则通过调整转产成为酒厂或糖厂继续存在,比如,原泸县金川酒精厂,在抗战期间与泸州老窖等众多私营酒厂一起为支援抗战生产优质提纯酒精,新中国成立后泸县金川酒精厂联合当地小厂更名为四川省专卖公司国营第一酿酒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