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抗日先烈冯安邦 人物简介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着伟大意义,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当然抗日战争的胜利自然是离不开抗战的优秀将领。 今天小编就带你们去了解一位抗日英雄,他在时局辗转中学艺从戎。历经义和拳之风、帝国主义铁骑、抗日战火洗礼。冯安邦在行军半载中,为国为民;也在革命战场上,为国捐躯。

冯安邦(1884 - 1938.11.3)又名景树,字化民,号恩善。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张辛店。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民国抗日将领。自幼资质敦厚,性格豪爽,见义勇为。清末投军,民国元年后隶属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由骑兵排长依次晋升工兵连长、营长、团长,西北军第四十八旅、第三混成旅旅长,第二十八师、第二十三师师长兼代宁夏省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七师师长等职。追随冯玉祥,先后参加了讨伐张勋复辟、讨伐陕西军阀陈树藩之役,及“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平定甘肃“河湟事变”、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二军中将军长兼第二十七师师长。

十几岁的冯安邦只得到县城扛麻袋度日。那天,他中午歇工,恰好遇到了张道长。《奇道士“拉大耙”,意外收留“扛大包”的少年》从此徒缘造就一代英才。这道长名叫张立青,是沾化县下洼镇哈喇庄人。

1900年,正值清末,民不聊生,他只得远走他乡,海丰义和拳兴起,冯安邦参与其中。随后,冯安邦从戎。

1911年辛亥革命后转隶第十六混成旅冯玉祥麾下。

1917年,“张勋复辟”,时任陆军第16混成旅骑兵营排长的冯安邦跟随冯玉祥的“讨逆军”马厂誓师,然后挥师西伐,冯安邦率部一马当先,杀入北京城,击溃了张勋的主力部队“辫子军”,迫使宣统皇帝放弃帝位,再次宣布国家共和。

1921年,他随冯玉祥入陕讨伐陕督陈树藩,因作战勇猛,带兵有方,以战功晋升为第11师工兵11营连长。

1924年参加冯玉祥发动的“首都革命”,擢升为营长。

1926年九月,冯玉祥于绥远五原誓师,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职,冯安邦升任第二集团军暂编第一师工兵团团长。

1927年春,被派往宁夏训练部队,因成绩优异,晋升第十六师第四十八旅旅长,旋调任第三混成旅旅长,隶孙连仲麾下。

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战打响。冯安邦奉命赶赴琉璃河一带,行前,其慷慨激昂的表示:“杀敌报国,就在此时!贪生怕死,保存实力的军人,是国民革命的败类,不是炎黄的子孙”!在良乡,冯安邦率领手下奔袭日军,写诗铭志:“长城抗日先发声,杀敌报过争请缨。战必先驱矢吾志,鬼子头上见气勇”。随后他身先士卒,战必先驱,是将军之志;御寇抗日,浴血奋战,是将军之浩气!

时局跌宕,日军猛烈攻势,冯安邦先后坚守娘子关、血战台儿庄,纵使死伤严重,依然不肯退却,抬着棺木上战场,誓死也要保卫家国。

其大勇之气,令日军折服,并登报表敬佩之情:“虽为敌人,睹其惨烈之状亦将为之感叹。曾使翻译劝其投降,应者全无”。用一腔热血与孤勇,冯安邦在革命战火中书写了不菲华章。

1938年十一月三日,冯安邦率部到达襄阳一带,正在停留收容部队之际,日军航空兵对襄阳实施猛烈空袭,昭明台、东门街一带被炸成一片瓦砾。在一片混乱中,冯安邦从容不迫,不肯逃避,四十二军军部所在地春风旅社一带被炸成一片瓦砾。混乱中,冯安邦临危不惧,誓与襄阳共存亡。冯安邦从容不迫指挥部队构筑工事时,不幸被日军炸弹炸伤腹部,当场壮烈殉国,家人只寻回残臂一只。

1940年9月25日,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表彰冯安邦“奋迹戎行,战必先驱”的抗日功勋,并追授其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冯安邦先后入注《中华英烈大辞典》、《无棣县革命烈士陵园英名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