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晚清最著名的武术宗师的武林解读
说起武术可以中国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经常可以在书中或影视剧中提到武林,那么以前的武林武术有多厉害呢?晚清最著名的武术宗师的武林解读。
武术的起源
武术作为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一直伴随着中国的文明发展,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变迁,已经成为了维系民族生存的灵魂,武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让我们学习武术,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充足的安全感。
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武术舞蹈来鼓舞士兵士气,因此武术又可以看作是另一种“舞蹈”形式,不过这两者有严格的区别,武术具有攻击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重视格斗技能培养,尤其是战争中兵器的快速发展,从而对士兵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考证,传统武术流传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同时武术伴随着的文化也影响了数个王朝,然而在许多外行人眼中,武术被定义为一种观赏性技艺,这种观念忽略了武术对修行者带来的试用价值,从而阻碍了武术的发展与传播。
元朝时期,统治者废除武举考试,同时元人汉化程度不高,却十分喜欢看戏曲,导致文人没有出路,却催生了许多杂技班子,元杂剧就之这个时期诞生,元杂剧出现以后,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其中不乏一些武术表演,然而这些指导元杂剧的人,是不会让元人见识到真正的中华武术,为了交差,只好找来一些戏班出身的人,武术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当做一种“套路式”的表演。
不过仔细分析武术的发展史,就能从中知晓其中的内涵,武术中的自然规律表现为:“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可见深层次的武术不再追求好勇斗狠,抵御外敌,而是为了从中知悉治理天下的道理,这也是武术当中所隐含的最重要的智慧所在。
上世纪中期武术在全世界范围开始推广,当时兴起了一股竞技潮流,武术则被划分到体育项目当中去,成了完全的竞技项目,其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却被人逐渐遗忘,不过武术最初的宗旨与竞技体育是两个极端,竞技体育目的就是为了取胜,而武术则是“不主动动戈”,这是两者最大的差别。
当然武术也不是一种神力,无法飞檐走壁,也不能让人刀枪不入,现实当中所看到的胸口碎大石等虽然对外号称武术,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表演,当然公园里老年人打打太极,预防骨质疏松,也算是武术的一种形式,不过总觉得缺少一种灵魂。
晚清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晚清至民国时期,涌现出了大批武术宗师,尤其是一个名叫李仲轩的人,自幼学习形意拳,真正做到了攻守兼备,出神入化的地步,李仲轩家境优越,祖上都是京城的大官,似乎一出生他的命运就被安排好了,凭借家人积攒的权势,轻易就能谋取一份官职,可以安心地度过一生,不过李仲轩却不想浑浑噩噩的过日子。
他对武术十分痴迷,四处拜访名师学艺,几经周折最后拜在形意门下,随后潜心修行,不出几年就成了形意拳大师,而李仲轩的师傅也大有来头,晚清著名武术大师尚云祥,许多人或许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不过看看他的履历就能知道此人的实力,曾被朝廷花费重金请去做教习,能得到朝廷赏识的自然不是一般人,这样的师傅自然不会教出差徒弟,尚云祥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李仲轩,后者融会贯通,结合其余流派技艺,终于领悟到了武术精髓。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李仲轩在30出头的时候就选择退隐江湖,而他也没有再收徒弟,一身本领无从传授,对于一个大师来说肯定不甘心,为此李仲轩特地写了一本书,想要通过自己的见闻给后世留下一些感悟。
宗师解读三位师傅
一,唐维禄
唐维禄人称“赛白猿”,宁河东丰台人,自幼务农。35岁时才开始跟形意拳大师申万林习武学艺,种地出身的唐维禄肯吃苦,悟性好,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在宁河一带颇有名气。1912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唐维禄经人介绍,拜会长兼教务主任李存义为师。学成自立门户后,唐维禄到汉沽的沿海渔村教武,徒弟全是卖苦力的穷人。唐维禄收徒不拜帖,不办酒席,不让学艺的人破费分文。唐维禄侠肝义胆、同情穷人,憎恨明火执仗、欺凌百姓的恶势力,为民惩恶痞、孤身化解讹财案等诸多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尚云祥
尚云祥是形意拳大师,尚氏形意拳创始人。尚师傅体弱瘦小,身高不足1.6米,但却以“大杆子”、“半步崩拳”、“丹田气打”及实战武功名震武林。曾被清朝大内总管李莲英聘请护院,曾在李存义在北京的沛城镖局,保定的万通镖局主持镖局。
尚云祥一世生涯皆识到武术,曾任镖头、护院、侦探、武术教师。习形意之后与人交手无数。当时人称"铁胳膊尚"、"铁脚佛",他和郭一样擅长崩拳,人称郭云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这个赞辞也可原样用在尚云祥身上。历史记载,当时没有人敢与其动手较技争名份。
李仲轩拜尚云祥为师时,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尚云祥开始是不愿收他的,尚云祥给出的理由是:“老师傅,小徒弟(尚云祥年长李仲轩51岁),以后给人当祖宗呀!”在李仲轩第一位师傅唐维禄的劝说下,尚云祥才肯他为徒弟,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学成后不收徒”,免得乱了武林辈份。李仲轩当即对着两位恩师立下“学成后不收徒”的誓言。随后,才举行了拜师仪式。
三,薛颠
薛颠,河北束鹿县(今辛集市)人,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不久弃文习武,学习形意拳。薛颠年轻时为人心高气傲,自认为功夫无敌,某日与其师兄傅剑秋在山东客栈投宿时讲论武艺,被傅剑秋指出他不足的地方,薛颠不服,要求比试。他们在客栈房间中比试,薛颠被傅剑秋一掌打中,撞破了窗子,从二楼摔下去。
薛颠以此败为耻,跑到五台山去潜修,在南峰得到一位一百三十岁、法号灵空上人的世外高人传授,学会象形拳。这十年之中,同门都不晓得他的下落。直到李存义过世,薛颠才回到北京,指名要与傅剑秋挑战,大师兄尚云祥出面才阻止了这场“同室操戈”式的同门比试。此后,薛颠接掌天津国术会。
李仲轩曾回忆拜薛颠为师的经过。当薛颠回来“踢馆”时,而作为尚云祥弟子的李仲轩见到师叔薛颠相当高傲,于是想找这位师叔比试比试。尚云祥知道这件事后,面对自己的徒弟与自己师弟的对决,他并没有表态可否,而是让李仲轩的另一位师傅唐维禄教训他一番。
唐师傅告诉李仲轩,你别看你薛颠师叔平时像个教书先生,面相慈善,可脸一沉,动起手来如妖似魔,是给形意门撑门面的大天才。唐师傅的话他信,因为他曾亲眼见过薛颠师叔绕着脸盆走一圈,脸盆里的水就能旋起来,此种功力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最后,尚云祥也说话了,在众师兄弟中,身法最好的是薛颠,与人交手时根本无人能招架,有几个想跟他比武的人都被震退了。后来,心服口服的李仲轩,又拜了薛颠为师。
由于李仲轩出身世家,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所以在退隐江湖后,又因师父誓言终身未收徒,所以他把时间都用在了理事武学著作上,晚年曾在《武魂》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最突出的贡献是用尽心力写出了《逝去的武林》一书,见证了中华武术的最后辉煌。
对此你对于以前的武林武术,有何不一样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