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中山国为什么灭亡?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国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战国时期,被称为“千乘之国”的中山国,是如何灭亡的。

中山国最早是由白狄建立的国家,因是域外夷人建立,所以被中原汉人所不能接受,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中山国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以色列,在中东这个阿拉伯世界嵌入一个域外的以色列,所以不被阿拉伯世界所接受一样,二者经历极为相同,以色列是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强行在别人的国家上建立自己的政权,中山国也是如此,所以为了生存,不得不长期与中原国家交战,以求生存的空间,尤其是邻国晋国,更是死对头,曾多次遭到晋国的围攻,中山国因为国力太小,所以不得不崇尚武力以求自保,强大的晋国一直压得中山国难以喘气。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中国进入秦、齐、楚、燕、赵、韩、魏七国争雄的局面,多年来在晋国重压下的中山国,也终于得以喘息的机会,开始复兴,并迅速增强国家实力,开始介入列国纷争。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其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建立新都,中山武公效仿华夏诸国,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的治理,但不久武公去世,桓公即位,由于桓公年幼无知,公元前407年,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攻打中山国,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灭掉了中山国,这是中山国第一次灭国,桓公带领残部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国被灭20年后,桓公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复国成功,并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乡附近)。复国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领土一分为二,中山国同样也处于赵国三面包围之中,仅东面与燕国接壤。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国于公元前377年、376年两次大举进攻中山国,均遭到尚武彪悍的中山国的抵抗,都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为了自保,开始修筑长城,以抵御赵国的进攻,《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后来考古学者也在顺平、唐县等地发现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年仅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即位,少年武王胸怀大志,即位伊始就凭借其聪明才智,在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挫败了魏、秦、燕、齐四国借着赵肃侯的葬礼,以图灭赵的阴谋,初显少年武王的才智。赵武灵王坐稳王位后,即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胡服骑射”使赵国军事实力大增,赵国也成为战国七雄的强国之一,后来赵武灵王在信都大会天下诸侯,诸侯莫敢不来,《史记》记载。那一刻,赵武灵王达到人生的顶峰。

后来,壮年的武灵王把王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其用意很是精明,一来可以专注于赵国对外激烈的军事战争,二来是培养儿子提前掌握赵国的能力,自己长期在外战争,万一不测,不至于是赵国国内因王位之争大乱,而引诸侯趁机来攻打。

赵武灵王为了彻底解决中山国,可谓是不遗余力,长期以来,不断派人进入中山国考察民情、国情,以求在最佳时机攻打中山国,及至后来中山国新国君妾子即位,机会来了,妾子即位后一改往昔的尚武轻文思想,变成重文轻武,以至于后来很多建功的将军和士兵都得不到赏赐,到是那些文人墨客,不断得到国君的接见和赏赐,于是这些将军也开始放下武器,习文弄墨起来,军事开始秃废。

赵武灵王经过多次的派人考察后,决定对中山国发兵。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经过数次的对中山国进攻后,终于灭掉了中山国,中山国第二次被灭国,最后一任中山王尚被迫迁徙到肤施,自此历史再无有关中山国的记载。

中山国被灭的分析

中山国处于四战之地,周围有赵国、燕国、齐国、魏国等等,他的崛起和毁灭皆是因为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正因为四战之地,所以中山更加居安思危,努力壮大自己。所以才能复兴。

中山利用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争取时机,谋求生存,并不断壮大自己。利用自己的地理和自然优势,学习吸收,发展生产,注重技术,自立自强,富国强兵。利用便利的水陆交通网络和各国发展贸易。

可惜强大后的中山国,失去进取心。这个本来就生于忧患的小国,面对敌国的虎视眈眈,却丢掉了最重要的忧患意识。忘乎所以,自我膨胀。

称王让自己丧失了齐国的支持,出兵燕国,又把燕国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后来中山王过于追求君王的虚幻体面和奢侈生活,大兴土木。《史记》上说:“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

其中,“跕屣”是一种足尖着地的舞步。能歌善舞,喜好聚会娱乐,不能说是不好的民风。

可以说中山国的灭亡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忧患的意识,对此你怎么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