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祸从口出,最后致死的名人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能士,但是最后却因为祸从口出,最后导致死亡,其中竟然还有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一,汉惠帝刘盈死后,因为没有儿子,皇太后吕后和张皇后着急了, 忙慌从别的妃子那抢过来一个孩子,假装是张皇后的儿子,然后就把这个孩子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这个孩子是谁?正是西汉第三位皇帝——少帝刘恭。刘恭亲娘结局怎样?按吕雉心狠手辣的行事风格,当然是直接“咔嚓”掉,永绝后患。
按理说,这事应是当时西汉的最高机密,但终究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最后还是传到了小皇帝刘恭的耳朵里。
刘恭确是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但他就是一个木偶,幕后的操线人仍是吕雉吕太后。
小刘恭很有性格,得知亲生母亲被害的真相后,说了一句很男人的话,“皇太后怎么能杀死我的生母,而把我当作张皇后的儿子?我现在还小,等我长大之后,一定要复仇!”
很快,刘恭的话传到了吕后的耳中,吕后听后大为惊恐。很快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对内将刘恭囚在后宫永巷;对外则宣称刘恭患病;最后,将刘恭暗中杀害。
西汉第三任皇帝,刘恭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的嘴上。
二,死在嘴上的人,还有三国杨修。
杨修太聪明了,聪明到让枭雄曹操都感到害怕的地步。
工匠们修建了一座花园,请曹操来剪彩,曹操啥也没说,直接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这啥意思啊?众人摸不着头脑,杨修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对人们说道,“门上加一活字,就是阔字嘛,丞相嫌门太大啦!”
后来,这件事就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嘴上说,“杨修真聪明!”但心里却升起了那么一丝对杨修的怕意。
曹操为啥要怕杨修?在当时封建政治体制下,所有权利集于君王一身,这就要求“君威莫测”。杨修这家伙,把曹操看得清清楚楚,曹操能不怕吗?
后来,曹操和刘备干仗,打的不怎么顺利,继续留下对阵,实在是讨不到什么便宜,如果就此撤并,又怕遭世人耻笑。
曹操左右为难之际,有人请示晚上的军中暗号,曹操想都没想,脱口而出“鸡肋”!
当杨修得知这个消息后,杨修赶紧收拾行囊,旁人不解,问杨修这是何故?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快要撤兵了,大家伙提前准备吧。”
杨修这么一说,人人恍然大悟,急忙回营收拾行囊。曹操得知后大为震怒,对左右恶狠狠地下了一道命令,“把杨修这个随便造谣言、乱我军心的家伙推出去给我斩了。”
三,孔融,就是小时候就知道让梨的孔融!孔融是个文才,嘴巴狠毒!他曾说:父亲没有什么好孝顺的,他当初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欲望罢了!母亲也没什么可孝顺的,瓶子里面的东西取出来了,还要瓶子啥用?这还是孔子的后世子孙吗?曹操是一个”人妻控“,孔融多次冷嘲热讽曹操,曹操忍无可忍,把孔融杀了!孔融被杀,两个孩子还在下棋,仆人通知他们快跑,没想到孔融7岁的孩子说了一句千古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曹操知道后,觉得这孩子太聪明了,就把这俩孩子全杀了!
四,关羽!这位也是毒舌,但是他针对的是孙权!孙权知道关羽的威名,就想和关羽做儿女亲家!于是派诸葛瑾去说媒,没想到关羽大笑,说”我的虎女怎么可能嫁给狗的儿子?“就这句话埋下了祸根,关羽还数次取笑孙权,说孙权时碧眼小儿,紫髯鼠辈!最后关羽败走麦城,还大骂孙权,最后和儿子关平一起被斩首!
五,贺若弼打仗是一把好手,立下战功无数,逐渐当上高级干部,却把当年老爹的临终遗言和刺舌出血的教训忘光光,开始管不住那张嘴了。当时杨素担任国家总理,贺若弼却仍是个部长,两人的功劳大差不差,地位却有高低之分。为此他常发牢骚,认为自己这把宰牛刀被用来杀鸡了,未免太过浪费人才!当时的大隋帝国一把手隋文帝,曾专门就两位总理高颎、杨素的事咨询他。在最高领导面前,贺若弼把两人一通损:“那俩货,酒囊饭袋而已,而我,皇上你懂的。”厚道人隋文帝也恼了:“我让高、杨当总理,你却说他们是饭桶,你啥意思?”言下之意是他俩是我提拔的,你贬低他俩不就是呼我的脸吗!贺若弼大大咧咧地说:“高颎是我老哥们了,杨素是我小舅子,我太了解他们了,明明就是饭桶嘛!”到了这份上还不知死活,由此可见他有多不靠谱。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晋王杨广问贺若弼:“贺若爱卿呀,杨素、韩擒虎、史万岁等人都号称良将,你以为呢?”贺若弼大嘴一撇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废物而已,不值一提!”杨广问:“那你觉得谁才是大将?”贺若弼一摆手说:“您说谁是谁就是。”这话说出口,有哪个老板还会待见他?杨广觉得这老小子够狂啊!这就为后来杨广清算他埋下了因子。
杨广上位后,是为隋炀帝。换了这么个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新老板,贺若弼还是不知道约束自己的大嘴巴,经常直通通地大吐苦水,把杨广当成了他贺若大爷承载情感废物的垃圾桶。在封建社会,惹皇帝老子不高兴那是在拿命开玩笑。可想而知,得瑟成性的贺若弼注定会是个杯具。对他多有照顾的隋文帝已死,没有了老皇帝的庇佑,摊上隋炀帝这个小肚鸡肠的暴君,饶舌的贺若弼算是没活路了。后来,隋炀帝随便找了个茬,把贺若弼治了个诽谤罪,捎带着把他一家老小全都打包送上了刑场。
在老爹以锥刺舌的警戒下,贺若弼仍没有把教训记在心上。虽说贺若弼的死暴君隋炀帝要付很大责任,但杯具的根源还是贺若弼无限膨胀的权利私欲,人心不足蛇吞象,填不满的欲壑让贺若弼屡发怨言,最终将他送上了西天。总是招老板厌烦的贺若弼,用生命再次验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祸从口出!
由此看来说话是一门艺术,用的不好就会导致最终追悔莫及,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