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清朝臣子拜见皇帝时为什么要甩两下袖子?

无论在哪部清宫剧里,我们都能看到:每次文武百官在觐见皇帝的时候,都会左甩一下袖子,右甩一下袖子,然后“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那么,清朝官员在跪拜之前为什么还要甩两下袖子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规定呢?

古装剧中清朝大臣们看见皇帝跪拜的时候都会甩袖子,关于这甩袖子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一点和清朝的服饰有很大关系,这个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它的衣服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规矩,首先清朝大臣先是“啪啪”甩两下胳膊,然后扑通一声跪在皇帝面前。这一点原因就是清朝有统一的服饰标准,这个袖子也是清朝满族服饰最具有特色的。

清朝统一服饰后,日常穿的服装不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才加上像披肩一样的大领子,叫做披云。那么清朝大臣们穿的服饰上面的衣袖也是有来源的。这个来源和清朝子孙打仗有关,满清入关后,为了不让子孙忘记骑射的本领,清太宗皇太极特别强调文武官员的官服一律都要带有箭袖。箭袖就是朝服饰的“袖”。袖是满族服饰特有的一种袖子,就是在本来就比较狭窄的袖口的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这种箭袖可以保护手不被天气给冻坏。所以说皇太极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忘记这项本领,特意让大臣们上朝时不忘记此项本领,让他们甩袖子。

一、官服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清朝的官服是从满族的传统服饰旗袍发展来的。满族入关以前,一直生活在天气寒冷的东北地区,过着逐水草而迁徙、食肉寝皮的游牧生活。传统的旗袍无领、大襟、束腰、四面开叉、穿起来既暖和舒服,又利于骑射打猎。后来,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统一衣冠,明文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民只有袍”,所以,官员们入朝时穿的官服才加上了像披肩一样大的领子,也叫作披云。

接下来就要说到重点,那就是清朝官服的袖——箭袖,就是在本来就比较狭窄的袖口前边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因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满族人则称它为“哇哈”。这个袖子在平时工作的时候是比较碍事的,所以除了下跪的时候,他们的袖子都是折叠好的,在下跪的时候甩两下,这样就可以把袖口轻松地放下来了。

二、统治者尊崇汉文化的体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入关之后,由于是游牧民族,因此很多礼仪与汉文化格格不入,所以很多汉族读书人也相当鄙视清朝,清朝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统治这片土地,就有选择地吸收了汉文化。在服饰这一块的体现就是,官服的设计渐渐地也学着汉人一样宽袍大袖,学着甩袖子。甩袖子实际上就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尊崇和敬重,虽然学得不到位,甩得也不正宗,但是好歹是统治者尊崇汉文化的一种意识体现。

三、官员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清白、忠诚。

甩马蹄袖除了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向皇帝表示自己没有携带武器,因为古人的袖子中是缝有口袋的,其中可以放东西,万一有人图谋不轨,将匕首凶器放在袖子里,图谋弑君,那麻烦可就大了,所以清朝人就通过拍甩袖子来证明自己的袖中没有东西,对皇帝是非常忠诚的。但是后来甩袖子就成了一种官场礼仪,自然也就流于形式了。

四、官员向皇帝表明自己清正廉洁。

甩马蹄袖同时也是在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清正廉洁。因为我们汉文化中一直强调“两袖清风”,我们对于官员的要求也是两袖清风,而古代的官员对这方面尤为注意。所有的人被要求不能拿群众的东西,不能够贪污朝廷的东西。而袖子是大臣每天放东西的地方,就像影视剧上面演的,大臣们收受贿赂的时候都是把银票放在自己的袖子里面。因此为了表明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公正无私,参见时甩甩袖子,证明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以显示自己的清廉。

当然甩袖子也是要讲究功夫的,身在官场,对每一个细节都必须非常注重,比如甩袖子,就要考虑怎么甩才能甩得响亮,甩得好听,甩得让人心情愉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不熟悉官场规则的人来说,甩袖子发不出声音,而对于那些善于逢迎拍马的官员来说,袖子甩得声音不仅响,而且亮。

但是大多时候这种礼仪没啥用处,因为历史证明袖子甩得越响的官员,往往是最能贪污腐败的官员。比如乾隆年间的和珅,道光年间的穆彰阿,个个都是时代大贪官,但是在皇帝面前袖子甩得那叫一个干净利落,可见其脸皮之厚,心理素质之好,让人望尘莫及。

在古代,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标准,为了维持封建正统,不少先哲创造出一整套的礼法,从而让每天、每个动作、每个建筑都能提醒下面的人,需要他们遵守相关的等级秩序,清朝官员的拍袖子,也就是由此产生。但是,这些表面功夫不仅忽悠了皇帝,更是麻醉了大清朝的满朝文武,正是这些流于形式,只讲官场气派的风气,才使得清王朝步入了中国近代史的黑夜之中,最终被推进了历史的焚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