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太清廉,就连都皇帝让他“奉旨贪污”,他都不贪!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能人文臣,但是要论到最清廉的宰相那么非他莫属,连皇帝让他贪点他都不贪,他就是唐朝名相陆贽。
陆贽,字敬舆。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 ,为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
陆贽为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泾原兵变”后,随德宗出逃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 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年),遭构陷后罢相。永贞元年(805年)在忠州去世,年五十二。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陆贽为中唐贤相,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权德舆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 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全唐诗》存其诗。有《陆宣公翰苑集》及《陆氏集验方》传世。
奉旨贪污
陆贽升任宰相后。自我要求更加严格,当时,一些跋扈的藩镇,倚仗其手中权力,各自称雄一方。不少朝官为了自身的利益,竞相同藩镇交往,而藩镇为了随时掌握朝廷动态,取得内援,也总以厚礼拉拢朝官,陆贽作为执掌朝政的大臣,自然成了众多落镇竭力拉拢的对象。于是,重到金银财宝、轻至鞭靴细小,纷纷给他送上门来,而他还是一如既往,一概谢绝。
陆贽的清正廉洁,虽为正人君子所称道,却也被奸邪小人所攻击。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也有人说他不善于沟通上下级关系,昏庸的德宗皇帝李适得知后,对其所为感到不可思议,遂下密旨责备他“清慎太过”,并谕其“如不接受贵重财物,细小物品受亦无妨”。意思是说,过于清慎廉洁,拒绝地方各级官员的馈赠,恐怕有些过分。可以不收受贵策物品,接受点儿诸如马鞭、靴鞋之类的小礼物总还是可以的。
陆贽立即上疏,表示不敢奉诏,并且说:人之行贿,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而已。还说:要肃清贿风,首先要从上面做起,因为“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为,以检下也。所以“绝利去贿者,莫先于君主”,只有君主率先垂范,才能使朝廷大臣乃至各级地方官廉洁守法。陆贽认为:利于小者必害于大,贿遭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璧。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此后,陆贽依旧保持清廉的节操,始终不渝。
皇上的话是圣谕,是谕旨。皇上恩准了的事情,照办就是了,绝不会出什么问题的。按照这种常理,陆贽有了皇上御批的“平常薄礼,但收无妨”,就大着胆子收礼吧。即便收“大”了,收多了,有挡箭牌挡着—皇上让的!这可是“受贿有理”的尚方宝剑啊!多好的机会,可是陆贽不但不“遵旨”,还讲出了一番振聋发聩的大道理。这就是陆贽,清廉的陆贽,力戒贪贿的陆贽。
历史评价
朱轼:若贽者,乃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也。刚直如魏征,而性行较醇方正。如宋璟,而谋略更优。指陈时政,洞若观火,皆本仁祖义而出之昏佞。漆胶正直,不容贬窜,在外十余年以殁。何竟忘奉天被围,梁州再幸时也?……若贽者,始可以言学矣。贽不负德宗,而德宗负贽,悲夫!
蔡世远: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诸葛武侯、陆宣公、范文正、司马文正也。
任启运:汉之诸葛武侯、唐之狄梁公、李邺侯、陆宣公、宋之韩魏公、李忠定公、明之于忠肃公、王文成公,其人皆具旋乾转坤之力。武侯固以管仲自比,其实狄梁公以下诸贤,其经世之学,皆深于仲者也。
陈宏谋:陆宣公奏议,岂尝有意追琢为文。祗以谋人家国。义气激昂,不自知其恳到详明,文章遂足千古。乃知名贤大篇,原本忠孝,固未许肉食者伪作也。以忧国忧民之真心,为忠君爱国之确论。不尚词藻,不事激烈,恻然动人,千载下如见其心,章奏中至文也。
由此可见陆贽的清廉刚正,对此你有其它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