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会算计的人,是奸佞也是干才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奸佞也有许多干才,可是宋朝有位宰相,是位干才的同时又被后世称为奸佞,其一辈子都是在精于算计,他就是宋朝宰相丁谓。
干才事迹
有一次真宗问道:“唐朝的酒价是多少?”丁谓脱口答道:“每斗三百。”皇帝问他怎么知晓的,答道:“有杜甫诗为证,‘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一天,真宗与贵妃一起赏花钓鱼,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到,心里很不高兴。大臣们不知如何为好,丁谓笑盈盈地跑上去赋诗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钓迟。”宋真宗见他如此聪明,顿时十分开心,赏咏再三。
实事求是地讲,丁谓为官尚算勤勉,有较强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做过不少益事。
丁谓凡事能动脑筋,办事都有谋略,他的“一举三得”巧造玉清昭应宫便是一例。后人赞叹为“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宋真宗朝,由于皇城失火,皇宫被焚,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四月,宋真宗命丁谓重修玉清昭应皇宫。工程规模宏大,规制宏丽,建筑分为二千六百一十区,共计有三千六百余楹。工程除了钱之外,还有三个难题:一是盖皇宫要很多泥土,可是京城中空地很少,取土要到郊外去挖,路很远,得花很多的劳力;二是修建皇宫还需要大批建筑材料,都需要从外地运来,而汴河在郊外,离皇宫很远,从码头运到皇宫还得找很多人搬运;三是工程上原有很多碎砖破瓦等垃圾清运出京城,同样很费事。经过周密思考,丁谓制订出科学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以解决新土问题。第二步,从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沟重新变为平地。这样“一举三得”,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响。工程原先估计要用二十五年时间完成,而丁谓征集动用数万工匠,严令日夜不得停歇,结果只用了七年时间便建成,深得皇帝赞赏。“丁谓造宫”成为工程理论的一个典型实例。
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峡路一带少数民族因不堪压迫,在边境地区纠众反抗,丁谓奉命前往处置。他以安抚团结为上,不动兵刃,妥善稳定了局势,得到朝廷赞赏。川陕地区王均起兵叛乱,朝廷调集士兵抵御,结果转身为寇。这些人熟悉山川道路,攻占州县,掠夺男女,与官府为敌。丁谓奉命处置,他一到即命罢兵,冒险入溪洞会见其首领,晓谕朝廷安抚之意,并宣称带有皇帝诏书,一律赦免不杀;赠以锦袍、银帛,使他们感激涕零,纷纷表示愿意世代奉贡朝廷,并将誓言刻录石柱竖在边境上,西南地区从此得以安宁。丁谓采用以盐换粮的办法,解决了夔、万诸州之军饷,同时也减轻了边民长途解送皇粮的劳苦。他又奏准黔南边民养的马,可以到市场上自由交换。他曾亲自规划经营建筑夔州城寨,以增强边防。真宗曾问丁谓,如何才能使边防久远安宁,少数民族不敢为非。丁谓回答说:“只要朝廷所派的官,不邀功生事,以安静为胜,就能安宁无事。”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发生战争。辽军铁骑南下,民心惊惶,黄河北边的百姓纷纷抢渡黄河,每天要有几千人避难渡河,而船夫邀利,不肯及时渡民过河。丁谓奉命处置,他从监狱中取出死囚数人,假冒船夫,斩首于河上。船夫见官员斩首杀人了,再不敢胡来。于是丁谓组织人员与船只日夜摆渡,不到三天时间,使黄河北边的百姓得以全部渡过黄河。紧接着,他又从难民中挑选少壮者,在数百里的黄河边分成若干块,均竖起旗帜,鸣金鼓,击刁斗,声音百里外都能听到。辽人不了解内情,以为宋方已有防备,便撤退离去,从此“境内晏然”。
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8年),丁谓任升州(今江苏南京)知州时,城北后湖因多年得不到治理,变成了旱湖,前任将湖底佃租给百姓,共七十六顷,纳五百余贯税赋。丁谓到任后,经过调查发现了诸多不妥,上疏请减免这部分税赋,并请求派部队组织开挖治理,退田还湖,蓄水种菱植莲养鱼,养活饥民,增加收入;如果遇上大旱年份则可以灌溉农田,一举数得。
大中祥符年间,丁谓任平江军节度使,后又兼任苏州刺史,为家乡也办过好事,曾“为乡里请于朝,特免丁钱”,老百姓十分感激,“乡人至今德之,祠于万寿寺”。
丁谓是宋朝著名的经济专家。当时全国粮赋十分混乱,每年征收数量不一,并随意加码,百姓苦不堪言。丁谓担任三司使后,专门调查,制定相应政策,并奏议以咸平六年户口和财赋收入为标准,此后每年按此数据征收,并报朝廷备案,以利国计民生。朝廷准奏,下诏褒奖。任职期间,丁谓还组织编写了不少反映宋初财政状况,采取应对策略的专著,成为后人研究宋代经济的重要文献资料。
精于算计
公元1022年,宋真宗大限将近,仁宗就要即位,可这个小皇帝还只有13岁,就由刘太后听政。
这天,大臣王曾被真宗招进宫写遗诏,意思是皇帝现在太小,由刘太后处理国家大事。写完遗诏后,真宗就驾崩了。
本来,王曾写遗诏没啥,按皇帝指示办就行了,可不想,他写完后却挨了一顿打,打他的人,就是丁谓。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王曾起草的诏书中有这样一句:“命皇后权处军国事,辅太子听政。”按理说,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也给刘太后看了,刘太后也没说什么,可丁谓却非要王曾把这个“权”字去掉。
王曾不同意,说太后听政本来就是暂时的,不得破坏祖宗成法。但丁谓不管这一套,坚持要改,最后,见说不过王曾,便开始对他拳打脚踢。
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刘太后那里,刘太后也不好说什么,但她心里对丁谓那个感激啊,真是说什么都难以表达,发誓将来一定要对丁谓好!
丁谓虽然也被王曾打得鼻青脸肿,但他心里却很高兴,因为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其实他也知道,这个“权”字,就算他想去掉,刘太后也不敢,大臣们更是不敢,但他和王曾打这一架,却向刘太后表了忠心,刘太后就算是傻子也看得出来。
那段时间,刘太后凡有事必找丁谓商量,丁谓可谓是红到了家,达到了事业的巅峰。
后来,丁谓的权力越来越大,飞扬跋扈,最后没有控制住自己,惹恼了刘太后。另外,刘太后知道太监雷允恭和丁谓一里一外想架空自己,便先下手为强,处死了雷允恭,然后贬丁谓到海南崖州,并打算处死他。
不过,丁谓并没有死,因为他又使了一招。
当时,丁谓的家属都在洛阳,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给家属。在信中,他大骂自己不是人,辜负了皇恩,辜负了太后,骂自己是糊涂虫,而且,他在信中言辞恳切地要求家里人不要怨恨,事情都是自己造成的,要照顾好孩子,长大了报效国家……
信写好后,丁谓交给了洛阳的地方官,拜托他们代为寄出。洛阳地方官可吓坏了,丁谓出事全天下人都知道,如果朝廷知道自己和丁谓有私联,那不是自找麻烦吗?于是,这个地方官毫不犹豫,快马加鞭把这封信送到了朝廷,交给了刘太后。
刘太后看完信后,被感动了,她原本以为丁谓在信中说不定会怎么骂自己,估计几代都要骂尽了,没想到丁谓在信中这样诚心悔过,刘太后大受感动,感觉自己处理丁谓太重了,动了恻隐之心,不但放弃了杀丁谓的想法,还决定把他贬得近一点,放到广东雷州。
丁谓得到这个消息后,长吁了一口气,窃笑了一阵。是啊,命保住了,离家又近了点,看来,这封骂自己的信真是没白写!
然而小人得势终归只能一时,不能一世,最终丁谓在被贬后十几年,再也没有得到重用,最后郁郁而终。
纵观丁谓的一生,可以说一位奇才,可是越对于社会有益的人,一旦误入歧途那么他所带来的危害更是无法想象的,对此你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