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各个国家都持有如何的态度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抗战爆发后,大部分国家都保持了中立,采取了观望态度,比如英国、法国和美国。不过虽然这些国家都采取了中立的态度,但其实还是有立场的。英国和法国作为国联的两位大佬,他们自我标榜“维护世界和平”,而且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所以英法对日本侵华是持反对态度的。虽然英法惧怕刺激日本引发战争,但他们还是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提供了有限的援助。英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而且允许中国通过缅甸和香港运输物资。抗战时,英国先后向中国提供了2400万英镑的贷款(约合1.1亿美元),仅仅在抗战爆发后的一年里,英国民众向中国的捐赠超过了200万英镑(约合9400万美元)。当时英国的处境也非常艰难,能挤出这些钱支持中国已经不容易,英国对中国的援助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当然,在抗战中,英国也没有少坑中国。毕竟在利益面前,朋友都是可以出卖的,这种情况在英国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法国虽然没有像英国一样提供大量的援助,但也在抗战爆发后向中国提供了一笔500万美元的贷款,而且允许中国通过越南运输物资。但维希法国建立后,中法关系急转直下,法国不仅拒绝中国借用滇缅铁路,而且承认了伪满洲国和南京国民政府。

在抗战前期,中国外交的中心毫无疑问是争取外援。在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之际,中国政府一方面积极做美国的工作,尽可能争取其援助,另一方面也在努力争取其他大国的同情与支持。德国虽然是日本的同盟国,而且在中国向日本宣战的同时,捎带着也向德国宣战,但战前中德两国却走得很近,甚至超过了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可以说,在抗战的最初阶段,中国抗战外交最重要的战场并非中美日三角外交,也不是中苏日三角外交,竟是中德日外交。

对于战争,瑞典一直保持着特别警惕的态度。对军队进行了很多调整。这让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应对突然的入侵战争。这是其他国家忌惮的一点。而且,瑞典跟那些参战国家,既没有太大矛盾,也不会做什么不利的事情。所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能够以中立形式存在。比起瑞典,瑞士的中立的态度更为执着。他们甚至把中立原则放入宪法中,当成基本国策实行。瑞士的这个做法,说到底还是为了保平安。毕竟他们同样不是什么大国。所以,对于参战各国的邀请,瑞士都是一脸傲娇的拒绝。

相比英法和德意,一直奉行中立的美国则采取了偏袒纵容日本的政策。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同时向中国和日本出售物资。但由于经济、运输等原因,受益的只有日本,日本靠美国的物资维持着高强度的战争,在战争初期打的中国节节败退,可以说是美国人在背后支持着日本人的侵华战争。但美国人很快为他们的自私付出了代价。由于美国人养虎为患,让日本人一步步走向疯狂,导致日本人越来越难制服,野心也越来越大,最终疯狂的日本人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把美国人拉进了战争。这时美国人开始转变态度,为了让中国拖住日本,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美国和中国从此站在了一起。

在抗战初期,苏联的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战的头两年,苏联是给予中国实际援助最多的国家。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看到英、美一时不会向中国提供援助,遂确定了联苏制日的战略。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次日,蒋介石对立法院长孙科和外交部长王宠惠说,如果事态扩大,演变成全面战争,“最关键的因素”是与苏联达成协议,由苏联供应军事装备,并缔结一个中苏互助条约。1937年8月两国达成《互不侵犯条约》。10月下旬,苏联援华的首批飞机来华,随之,苏联开始向中国供应各种军火,并为此向中国提供三次信用借款。苏联提供的军事装备许多是世界一流的,这些装备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在日苏订立中立条约之后,中国也尽可能维持与苏联的关系,以继续获取苏联的武器装备,这种供应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才告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