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他是民国时期财政部长 抗战时期他捞了不少油水 为什么蒋介石还评价他贡献最大

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大地涌现了无数英雄儿女,他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誓死捍卫祖国尊严,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安稳生活。说起功劳最大的那个人却没有提任何一个军人的名字,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战场之外的人。那么他是谁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这倒是与我军的大授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解放战争战争中负责后勤的贺老总,和一直投身于政工工作的谭政,都被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最后也被授予了相当高的军衔。由此可见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他就是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字庸之,号子渊,山西省太谷县人,祖籍山东曲阜,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孔子的第75世孙。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亦是一名银行家及富商。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岳父是宋嘉树。孔祥熙与宋子文、蒋介石为姻亲关系。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1967年8月15日在纽约心脏病发去世。

1933年4月6日,孔祥熙被南京政府任命为中央银行总裁。当时的财政状况是:东北沦陷后税收减少,又因加紧“剿共”而军费支出猛增。南京政府每月国库收入约为1500余万元,而每月支出则为2200万元,其中军费一项为1800万元,每月赤字达 700万元,依靠发行公债和向江浙财团借贷暂时维持。面对巨额财政亏空,财政部长宋子文和江浙财团都颇为忧虑和不满。九月,当宋子文在伦敦开完国际经济会议回国后,发现在他出国的半年里,因“剿共”军费又使国库增加了6000万元新亏空,使南京财政困难更为严重。宋子文对蒋介石不恤财政困难十分不满,由争吵而坚决辞职不干。10月29日,蒋批准宋的辞呈,以孔祥熙继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

孔祥熙主管财政后,除继续采用宋子文在任时所使用的增税、借债等办法为蒋筹措军政费用外,和宋子文不同的是“唯蒋命是从”。而蒋对孔则宠信有加,历久不衰。

孔在抗战前采取的主要财政措施有:减轻田赋附加,废除苛捐杂税,创办直接税,从财政上增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对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进行增资改组,以财政控制金融;实行法币政策,垄断金融,操纵国计民生;整理旧债,恢复“债信”,为举借新债作准备等。

而且孔祥熙的工作并不是在国库充盈的条件下开展的,早在抗战爆发之前,国民政府的财政就属于亏损的状态,每年要短缺2亿多元。而在全面抗战刚刚爆发的1937年,国民政府的年收入依旧维持在8亿左右,却要在战争中支出21亿之多。而在战乱纷繁中,国库收入和支出只会越发的不平衡,但这些困难在孔祥熙面前全都不是问题。

凭借着他长袖善舞的手段,最终靠着东挪西补补全了这14年的军费,才有了中国军队安然度过战略相持阶段,最后将日本人赶出中国。

除了最直接的军费,交通也是财富消耗巨大的项目,为了服务于战场,国民政府不得不修建大量的公路、铁路,这其中的经费来源,又得靠孔祥熙出手。

抗战前,宋霭龄曾伙同宋子良、陈行、徐堪等在上海组织七星公司,专做证券、标金、棉纱、面粉等的投机,在交易市场上多次掀起风潮,引起对手的怨恨和舆论的抨击,但由于有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庇护,终于无事。抗战初期,宋霭龄仅在套取外汇的投机中,据说就“捞了 800万英镑”。1939年时,宋霭龄在美存款,居重庆政府“所有要人在美国银行中的存款的第一位”,被美国记者赛利文称为“中国人民的钱袋”。孔的长子孔令侃在21岁时,便被蒋介石指派为中央信托局常务理事,肩负实际责任,他利用进口军火大获巨额回扣;抗战期间利用西南运输公司,掌握“国家专运”特权,趁机装运私货,走私贩私,获取暴利。孔令侃“经商赚钱”的本领,曾经受到孔祥熙的夸奖。孔的次女令伟在重庆掌管祥记公司、广茂兴、晋丰泰等企业,利用当时工不如商、商不如囤以及豪门权势,大搞囤积居奇等不正当经营,大发国难财。至于1944年的朋分美金公债案,更使重庆山城舆论沸沸扬扬,导致孔祥熙被迫下台。

抗战胜利后,孔祥熙虽然不居高官,但认为行政院长宋子文推行的外汇开放政策,实是买办事业兴旺发展不可多得的良机,于是大肆扩充商业规模。孔令侃主持的扬子公司和长江公司,孔令伟主持的嘉陵公司,都是不同于“祥记”而为现代大型的国际贸易公司,均以经销美国货为主。战后孔家的财富继续增长,孔家企业违法经营的丑闻也时有发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参加日本的受降仪式,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蒋介石在欣喜之余,自然要论功行赏,谁的功劳大、付出多自然要晋升、晋级,皆大欢喜。这时,有人问作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长官的蒋介石:八年抗日战争中谁的功劳最大?

蒋介石竟然深情地说:“八年抗战获得最后胜利者,实当时主持行政与财经责任之庸之先生之贡献为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