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各朝各代都有出名的谏官,为什么唯独清朝没有?

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皇帝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皇帝一人高高在上,如果能有个人时刻提醒自己,这也是件很好的事情,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做错事情,尤其是对百姓有害的事情,文武百官有着非常重要的职责,他们必须去直言劝谏,让皇帝避免这个错误,所以有一个好的臣子也是相当重要的。

中国上古时期,天下为公,皇帝都是由大家推举出来,从黄帝到禹之前的天子都是这么来的。他们首先是道德上的完人,其次才是才能服众。因此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公心,无可指摘。但是自从治水的大禹起了私心,把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取代了公推制之后,天子的所作所为就很难保证是出于公心,即使开国的如大禹商汤被人赞誉,与尧舜一起合称“尧舜禹汤”成为圣贤君主的代名词,谁又能保证他们的后人还是圣贤?

化公为私,家天下的制度很快就出了问题。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不好好治国,耽于逸乐,臣子劝谏也不听,于是夏朝的权威日渐低落,对其他诸侯失去了震慑力,东夷首领后羿就造反了。这个传说中射日的勇士非常勇猛,太康的军队打不赢,太康灰溜溜逃了,这就是“太康失国”的典故。到了夏桀,更是独断专行,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谏,所以夏朝被灭,再自然不过。其后商纣王诛杀劝谏的比干,也没落得好下场。

有了国,有了君王,谁来规劝君王的行为?于是很自然的出现了“谏官”这一官职,虽然以后叫法不同,有拾遗、补阙、司谏、正言、御史等等称呼,但大致的职责都是劝谏帝王矫正缺失。在历史上,这些都是专业给皇帝提意见的官员,其实在这些专业谏官之外,其他的大臣如果有强烈的规正帝王的心思,也会兼职客串一下。专业谏官不仅不会觉得被抢了饭碗,反而会很高兴,感到“吾道不孤”,战斗意志更加高涨,一定要把帝王缺失改造过来。

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不论多好脾气的人,天天被人在耳边唠叨,挑毛病,都会发疯的。脾气暴躁残酷的,像商纣王、秦始皇那样的,不免落得个“比干剖心”“焚书坑儒”的下场。所以,愿意干、敢干谏官这个专业或者客串这个角色的人,都是心理非常强大,对义理非常坚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狠人”。碰到这种人一般的皇帝都顶不住,明朝万历躲在深宫几十年不上朝宁愿当“宅男皇帝”,就是怕了这些人。

但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够做“宅男”愿意做“宅男”的。唐太宗就不是那样的人,他看重被自己干翻的前太子属官魏征,虽然知道他曾经给太子出谋划策对付自己,还是不计前嫌把他拉入自己麾下。魏征是怎么报答唐太宗的不杀之恩的?他就毫不留情面的给唐太宗提意见。但凡太宗皇帝做出一点不对头的事情,他就犯言直谏。明明看到太宗皇帝脸色都青了,非要把话说完,说完还不够,还非得太宗皇帝答应改正错误才罢休。

唐太宗是英明的君主,可他也是有脾气的人。每回被魏征驳了面子,弄得他下不来台,气咻咻跑回内宫,对最信任的长孙皇后才敢发牢骚,一定要把魏征这个讨人嫌的家伙杀掉。长孙皇后倒是了解他,知道他是气头上的话,贤明的长孙皇后也劝谏他,让他不要生魏征的气。唐太宗也明白魏征说的是对的,是为了自己和大唐江山社稷考虑,驴脾气被长孙皇后捋顺了,气也就消了。反过来倒是赞赏魏征“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把魏征当成“人镜”。

和唐太宗不同,宋朝的仁宗皇帝性子比较软,或者说“仁弱”,他的庙号称“仁宗”就和他善待大臣乐于纳谏有关。他在位的时候,政治清明,百姓乐业。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仁宗朝什么都做得很好,所有的决策都没有纰漏。这是不可能的。再英明的帝王也有失策的时候,关键是有没有人给他指出来,指出来他听不听改不改。仁宗朝有个包拯,有名的清廉正直,对皇帝的过失更是勇于直谏,他不仅指着皇帝喷,还把口水都喷到皇帝脸上。值得称道的是,这位皇帝还能够唾面自干,不怪罪,真心纳谏。仁宗是个好皇帝,所以他死后,不仅大宋官民痛哭,连跟大宋有矛盾的辽国皇帝都为之哀悼。

比起唐宋,明朝才是谏官最“嚣张”的朝代,明朝的谏官不仅战斗力强,还非常抱团,给皇帝进谏,一个被廷杖打死了,其他谏官接着上。真的做到了“文死谏”,不管初心如何,这种勇于进谏的态度值得肯定。而且明朝还有个特点,不光谏官不怕死踊跃进谏,其他文官也经常“跨界”客串,就像海瑞,海瑞这个人一身正气,被人称为“海笔架”,为什么?因为迎接上官,他两边的官都跪下了,唯独他站着,就像搁笔的笔架一样。不媚上官不说,连皇帝他都不讨好一下。

明朝嘉靖皇帝笃信道教,枉费国帑,信用严嵩这样的谄媚之徒,导致国事纷乱。严嵩秉国,欺上压下,专权误国。对这种状况,很多大臣要么趋附严嵩,要么把国事日非的原因归咎于严嵩。唯有海瑞,将矛头直指嘉靖皇帝。他备好给自己准备的棺木,将妻子家人托付给朋友,然后给喜怒无常的嘉靖皇帝上书,直斥其非。奏疏送到嘉靖皇帝手上,把嘉靖皇帝差点气背过去,嘉靖皇帝后来总算忍住杀海瑞的念头把他下狱。海瑞在狱中做好死的准备,狱卒偷偷恭喜他可以出狱了,因为嘉靖帝驾崩了,海瑞却哭的死去活来。骂皇帝哭皇帝,都不过一个“忠”而已。

商有比干,唐有魏征,宋有包拯,明有海瑞,那么到了清朝,还有这样敢直犯天颜铁骨铮铮的诤臣吗?事实上,清朝是有谏官的,可是能够为后人传颂的几乎没有,那么何以如此?因为满清以铁血征服夺得大明天下,对一切反抗或者疑似反对者,宁可错杀一千,不愿放过一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诗词就可以掀起无边血案。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爱国精神,士大夫最可贵的精神脊梁被粗暴的打断抹杀了。满清的皇权高度集中,把宋明以来皇权让步渐渐开明的历史趋势硬生生地拉回旧路,开历史的倒车。

清朝,除了皇帝,一人之下,皆为奴才。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肯不管个人得失做那犯天颜的诤臣。大臣追求的是权势富贵,老百姓更是离心离德,以至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百姓围观看戏的局面。在满清官民眼里,天下是爱新觉罗家的,好坏都不跟自己相干,谁会多嘴多事?谁又敢多嘴多事?这到底是谁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