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是如何从众多小兵脱颖而出,被孙权挖掘?
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有许多的将才,而吕蒙就是当时孙权手下的将才,那么他是如何从众多小兵脱颖而出,被孙权挖掘的呢?
吕蒙这个人,作战勇猛,奇袭有谋,出身寒微依靠个人奋斗获得上层赏识,作为谋主尚可,但不足以担当战略的决策者。
论“内外政策”,他只有内政策,领导同事关系搞的很好;没有外政策,制定战略只看地理因素。他的英年早逝,对东吴集团来说,获得了及时调整战略的生存机会;对自己来说,是殒落于人生巅峰,避免了日后死于孙权的政治打压。
吕蒙应该算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或者才华家喻户晓,而是因为他奇袭荆州,然后杀了关羽。
吕蒙作战勇猛异常,作为先锋与黄祖交战,黄祖派遣精通水战的都督陈就应战。吕蒙把他杀个大败,还亲自斩陈就首级。说起来,估计是小兵们把陈就劈倒,刚好吕蒙来到,就手起刀落,把陈就斩首,因为记载仅仅是“亲枭就首”,倘若是交手并斩之,应该用“阵斩”才对。黄祖见陈就战死,吓得胆战心惊,马上弃城而走,但给乘胜追击的吕蒙军擒获。
吕蒙受到孙权重用,其同僚从来不妒忌吕蒙,这一切,是因为吕蒙有才华;但一方面,也是吕蒙的高尚人品。
他如何被孙权发现的呢?这不得不说到在吕蒙还是一个小兵的时候了。
起初吕蒙只是一个小兵,跟着姐夫做事的无名小卒,虽然是在孙策的手下,但他还未露出锋芒,所以并未得到重用,不过即使是这段无名日子,也定然是为他以后的传奇经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孙策死后,孙权继位了,掌管大权后,孙权想要统一军务,就是将一些杂乱无章的军队进行整合,和将统兵较少但发挥作用的将领进行整合,这时的吕蒙已经是一位将领了,面临着要被整合的风险,吕蒙知道自己一旦被整合,那么就没有自己的出头之日了。他还想着施展满腔抱负。
所以吕蒙便想了一个计策,这个计策可以让他在一众士兵中脱颖而出,也可以让孙权注意到自己,这样他才不会沦落于众人之中。打定主意后,他便立即去实行了。
从自己的铠甲开始动手,本就重的铠甲在他的要求之下,每一片甲子叶都加重三株,这个想法让打铁的铁匠都觉得匪夷所思,这不是纯粹给自己找事做吗?打造完后的铠甲达到了五六十斤重,穿着这个训练行动,如何能便捷,但吕蒙执意如此,也便按照他的想法打造了。
打造结束后,吕蒙又让士兵将铠甲打磨得铮亮,这样的行为在别人眼中看来,只会觉得他们爱护铠甲,落在孙权眼中,看着士兵们都如此的精神抖擞,自然是很满意的,也知道了是一个叫吕蒙的年轻人让大家这样子做的,所以更是对吕蒙欣赏不已。
既然让孙权看到了外表,那自然也是要看到铠甲的重量,这样才会让孙权对他的印象更深更好,在某天训练的时候,吕蒙让大家将铠甲仍在地上,本是随意的动作,但却扬起了大片的尘土,地上甚至也被砸出了坑洼。原来铠甲加重是用在这里的。
这下就更加吸引了孙权的注意力,他捡起了铠甲,也知道了这铠甲的重量似乎是重的有些过分,便叫来了吕蒙,仔细询问,而吕蒙早就预料到了,他装得毫不在意,只是想要加重训练而已,这才以后能在战场冲锋陷阵时,轻松自如,举重若轻。
这样的回答自然是深得孙权的心意,也更觉这年轻人不简单,所以让吕蒙再次带着一波新兵训练,成功免受整合之灾。
虽然这样看下来,吕蒙似乎是有心计的,可他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并无伤人之意,在得到重用后,也让孙权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没有错的。虽然吕蒙的某些言行让他并不是很满意,比如他在兵法上的错误被吕蒙直接指了出来,可孙权也同样是年轻气盛之人,自然是不能轻易接受,经过几次实践之后,也并未成功攻打黄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知道了吕蒙的建议是正确的,果然事实证明,吕蒙确实是有不俗的军事才能,而且颇有胆识。
对上不仅敢于直言相劝,对下吕蒙也是重情重义,从军队基层走上来的吕蒙,也知道士兵的不容易,所以他对士兵很好,该有的福利也不会少,可以说吕蒙的这位大将军,做得非常成功。
可就是这么一位英才却身患重病,孙权虽为君,但与吕蒙的情谊也是很深的,四处寻找名医为吕蒙治病,时时刻刻关注吕蒙的病情,这已经是超越了普通的君臣之情,可即便这样,也不能改变吕蒙的结局,最终是无药可救,早早逝世。
历史评价
鲁肃:①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②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①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②鸷鸟累百,不如一鹗。③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陈寿: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陆机: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
邓骞:武昌既定,据其军实,镇抚二州,施惠士卒,使还者如归,此吕蒙所以克敌也。
对此你对于吕蒙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