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顶戴花翎和官职的品级是怎么对应的?还是说都一样?
在清朝影视剧中都能看的到官员们头上戴的帽子,而帽子上面有一颗珠子,后面则是插着一根羽毛,这种帽子有什么说法吗?
帽子上面四周散落着红色的线条,帽子顶端最尖处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圆珠子,帽子的后下方中间,出现了细长的羽毛,因此整体上就叫做“顶戴花翎”。“顶戴花翎”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美观的。
帽子上面的“圆珠子”,这个叫做“顶珠”。并不是每一个官员的顶珠都是一样的,官员品级的大小,决定了顶珠这个“珠子”的取用材料和颜色光泽。
历史文献记载:清代顶珠,一品使用红宝石,二品使用珊瑚,三品使用蓝宝石,四品使用青金石,六品使用砗磲,七品使用素金,八品使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使用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在这个时候,帽子后面还没有安插羽毛。
到了雍正时期,对官员的帽子又进行了改革,把上文给大家介绍的“顶珠”统一换成了玻璃制品,在帽子的后下方,出现了一个可以用来塞羽毛的管子,称之为“翎管”,使用玉,翡翠之类的材料制成。然后在这个“管子”里面安插羽毛。
翎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鸟羽毛所做,无眼,赐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给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怯,武士冠上插鹖翎显示英勇,倒也贴切。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不同的官员花翎的和帽子都是有所不同的。
文官
一品 顶戴:镂花金底座,中间是东珠,最上面是红宝石呢;补服:绣的是仙鹤
二品 顶戴:镂花金底座,中间是小红宝石,最上面是镂花珊瑚;补服:绣锦鸡
三品 顶戴:镂花金底座,中间是小红宝石,最上面是蓝宝石;补服:绣孔雀
四品 顶戴:镂花金底座,中间是蓝宝石,最上面是青金石;补服:绣云雁
五品 顶戴:镂花金底座,中间是小蓝宝石,最上面是水晶石;补服:绣白鹇
六品 顶戴:镂花金底座,中间是小蓝宝石,最上面是砗磲;补服:绣鹭鸶
七品 顶戴:镂花金底座,中间是小水晶,最上面是素金(就是一个金疙瘩);补服:绣鸂鶒
八品 顶戴:镂花阴文,金顶;补服:绣鹌鹑
九品 顶戴:镂花阳文,金顶;补服:绣练雀
武官
武官顶戴与文官同,补服所绣从一至九品依次为: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亦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在看似不起眼的一顶帽子和花翎中却隐藏了诸多的玄机,不得不说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是很有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