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如何从匪首变身国家栋梁,到八国联军点名处死,却被清廷力保!
中国历史上晚清是时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提出了一份“祸首”名单,指名道姓地要求清廷杀掉他们。清廷,几乎没有与西方列强讨价还价的本钱,只能按照这份“祸首”名单,一一进行严惩。可是唯独有一人被力保,他就是董福祥。
董福祥,字星五,甘肃环县(当时属宁夏固原)人,生于1840年。
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轰开时,董福祥出生在甘肃固原的一户农家中。父亲与哥老会交往密切,又加之董福祥身材魁伟,性情强悍,因此成了哥老会的龙头大哥。
1862年,受太平军和捻军的影响,陕甘百姓也举起了反清的大旗。作为乡间豪强,董福祥“奉命练团,保卫桑梓”。
1864年,20万陕西回民义军在清军的围剿下进入甘肃,而甘督熙麟却望风而逃。由于清军正集中兵力克复南京,被迫对义军妥协,因此遣散了团练。
随着陕西的义军和官军大量涌入甘肃,于是出现了官匪共同压榨百姓的情况,正如《征西计略》中所说:“甘肃之民,初困于贼,继困于兵,居不能安,逃无可入”。
在这种情况下,董福祥则联络兄弟数十人“收集逃亡,持械御贼,昼则鏖战,夜则捣营”。他们以花马池为根据地,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往来陕甘数十县。
1867年2月,面对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前几任陕甘总督不是“以病求代”就是“陈情乞养”,朝廷只得派干将左宗棠率老湘军进陕甘平乱。
当时甘肃的形势是董福祥的数十万部众盘踞在东北,以镇靖堡为大本营。以白彦虎为首的十八大营占据东南的董志原;实力最强劲的马化龙在北面的金积堡;西面的河州义军也经常联络四方,袭击官府。
左宗棠刚一上任就意识到陕甘之乱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有莫大的关系。他曾说:
“陕甘用兵颇多,为时又久,乱后荒瘠殊甚,购粮不易。各军每于人烟稍密、种植稍多的地方,安扎营垒。始犹藉称保护庄稼,给钱办粮。继则捐派民间,不给价值,甚且搜掠殆尽,民不敢争,以致转徙流离,变而为匪”。
所以在左宗棠的眼中,董福祥部皆为流民,志在掠食自保,而不是反清,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在左宗棠的授意下,湘军北路统帅刘松山顺利招降董福祥。
董福祥投降左宗棠后,调转枪口参与平息陕甘之乱,他表现得非常英勇,为平息陕甘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让左宗棠、刘松山很满意。董福祥的职务也节节升高,到1874年,以官至提督。
1875年,左宗棠吹响收复新疆之役的号角,董福祥依然是清军的主力部队。在攻取南疆时,董福祥率领一支精锐部队翻越天山,急行军1200多里,一举攻破南疆的门户达坂城、托克逊城,杀得阿古柏、白彦虎狼狈逃窜。阿古柏在逃跑时被杀,白彦虎则被赶到边境一带。
新疆收复后,董福祥以乌鲁木齐提督的身份,奉命镇守在漫长的西北边境线上,长达近20年之久。期间,他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整修道路,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在占领朝鲜后,从鸭绿江跨越边境线,入侵辽东半岛。为防止日军南下威胁京师,清廷紧急调动董福祥前往京师,驻扎在蓟州一带,拱卫京师的安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太后再次调集董福祥所部进京。董福祥率部与义和团并肩作战,抗击八国联军,并参与围攻东交民巷的使馆区。
后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匆忙逃出京城,辗转前往陕西西安。董福祥担任随扈大臣,护送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西行。
八国联军将董福祥列为“祸首”,清廷坚决没有答应,一方面,是因为董福祥两次进京护驾,功劳很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董福祥手下有一支军队。清廷投鼠忌器。经过综合考虑,清廷最终没有按照八国联军的意见杀掉董福祥,而是革除职务,永不叙用。
董福祥其实也不满清廷的处理,他准备回到陕西自行招募一支军队,打算与八国联军决一死战。
慈禧太后担忧董福祥此举会破坏和谈,便与光绪皇帝一起接见他,对他进行安抚。光绪皇帝还给他写了一份手书,最后是“他日闻鼙鼓思将帅,舍尔其谁属哉”,勉励他等候时机。董福祥这才作罢,回到家乡。
1908年,董福祥病死于甘肃金积堡,享年70岁。
历史评价
光绪帝:“他日闻鼙鼓思将帅,舍尔其谁属哉?”
载漪:“汝真好汉,各大帅能尽如尔胆量,洋人不足平矣!”
马元章:“君是丈夫身,位泰山而立;我有英雄泪,向黄河以洒之。”
对此你对于这位晚清时期的国家栋梁,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