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一代名臣左宗棠去世前,留下一道36字遗嘱,字字扎心让人哽咽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晚清时期的清政府可谓是腐败到了极点,都说时势造英雄,左宗棠就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他一生都在为了国家尽力而为,即使是去世前,他也留下了一道36字遗嘱,但是内容却字字扎心让人哽咽,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平经过

左宗棠的妻子出身名门,从小家庭条件就十分优越,在与左宗棠结婚之后,她并不嫌弃丈夫没有功名,无法养家糊口,反而尽力支持左宗棠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而左宗棠整整度过了20年郁不得志的日子,他在此期间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不断的提升才能,拓展人脉,可以说为人所崇拜的左宗棠曾经有20年的落魄时光。

在古代平民子弟想要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而左宗棠自小聪慧,他认为科举金榜题名应该不在话下,然而左宗棠连续三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名落孙山,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自此以后他赌气发誓,从此再也不考了。

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左宗棠38岁的那年,他遇到了林则徐,林则徐在和他交谈一番之后,对左宗棠的才能十分看重,并且称赞他为绝世奇才,多次向朝廷推荐左宗棠。

而左宗棠也不负林则徐的中望,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左宗棠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其战功有目共睹,其忠心日月可鉴,其才能闻名天下,职位随之晋升,只用了十年时间,就从一介平民当上闽浙总督,加封二等伯爵,皇帝还赏赐他黄马褂。洋务运动过程中,左宗棠也很有眼光,极力向朝廷建议培养人才,并得到朝廷同意。

提起左宗棠,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带兵收复新疆的壮举。在出兵之前,朝廷对新疆之事举棋不定,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多数大臣,认为那里地广人稀、资源贫瘠,没必要大动干戈,甚至可以放弃。左宗棠驳斥持有这种观点的大臣,详细阐述新疆的重要性,并请求亲自带兵出征。由于他的坚持和努力,皇帝喝太后被他的理由说服,才有了抬着棺材入疆之感人事迹。

左宗棠历经大小战事无数,取得的战绩非常突出,他未曾辜负朝廷,但朝廷辜负了他,这件事要从他晚年的一次作战中说起。众所众知,光绪十年中法之战爆发,在此之前,左宗棠已看出敌人的目的,不顾七十二岁高龄,主动请求朝廷允许他赴边督军。

其实,左宗棠本可以安享晚年,不需要如此拼命,他却没有这么做,或许同僚会嘲笑他太傻,他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求做到无愧于心,即使马革裹尸又如何。正当清军局势越来越好,且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时,朝廷却下达“乘胜即收”的命令,不许将士继续作战,并派李鸿章与敌人议和,从而使得此战不败而败。

性格耿直的左宗棠,对此非常不满,接连上书朝廷,希望改变皇帝的决定,可惜于事无补。事已至此,左宗棠心灰意冷,以疾病缠身为由提出辞官,朝廷没有同意,没过多久,他请朝廷解除自己的钦差之职,依旧没得到批准。左宗棠忧愤成疾,很快就卧床不起,一个多月后病逝,带着不甘心和遗憾离开。

据史书记载,左宗棠去世前,已经没有力气拿起笔,就以口述的方式留下36字遗嘱,内容如下:“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遗嘱虽短,却字字扎心让人哽咽,朝廷的昏庸无能,让左宗棠含恨而终、死不瞑目。

生平成就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后人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

历史评价

《清史稿》称赞道:“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

晚清重臣的曾国藩,得知左宗棠去世的消息后难过不已,给出12个字评价:“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谭嗣同: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识力乃卓。……左文襄晚达,故沈观最久。

左钦敏:综古今论之,邓(邓禹)、马(马援)、李(李光弼)、郭(郭子仪)中兴帝室,无此战绩;卫(卫青)、霍(霍去病)、韩(韩琦)、范(范仲淹)功高边塞,无此雄威。班定远(班超)生入玉门,尚须陈乞;岳忠武(岳飞)痛饮黄龙,徒成虚名。勋名之盛,秦汉以后,谁与比伦?

对此你怎么看待这位晚清时期的名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