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同治帝有多能折腾,顽劣成性

中国历史上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慈禧是最后是实际掌权人,那么她的儿子同治帝,有是多么能折腾,顽劣成性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同治帝的祖父是最节俭的道光帝,父亲是最苦命的咸丰帝,母亲是最奢侈的慈禧太后。1861年,载淳就开始上学了,他的老师是翰林院编修李鸿藻。在这一年,咸丰帝病死,年幼的载淳成为皇帝,他的老师就更多了,包括礼部尚书祁寯藻、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以及后来的翁同龢。

应该说同治帝的老师那都是博学多才的大儒,但对同治帝的教育却很失败。原因很简单,同治帝虽然年幼,但毕竟是皇帝,老师们想管不敢管。再加上同治帝正在童年,对老师们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上课时不是“倦怠”,就是“多戏言”。长此以往,结果导致出现同治帝“典学未成”,到了16岁,依然“读折不成句”。为何会如此,那不得不说他的损友了。

在同治伴读当中,数载澄与他最为情投意合。载澄是恭亲王奕的长子,生性顽劣。自从多了这个损友,同治功课越发不认真了。两个半大小子经常联手捉弄师傅。在载澄的怂恿下,同治学会了逃学,有时在载澄的配合下,竟然偷偷溜出宫去玩。

几个师傅发现后,也不敢管,说得轻的同治根本不会理会,说得重了,反而会被两宫太后责罚,说他们“管束不严”。如此一来,更加助长了同治的逃学之风。太监们为讨好小皇帝,更是投其所好,以声色犬马诱惑同治。搞得同治根本无心读书,将几个师傅的谆谆教导当成了耳旁风。

后来同治溜出宫流连风月烟花场所,正是走顺了腿脚的缘故。巧的是,也就在此时不知慈禧抽住了哪根筋,突然对同治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经常召来同治,进行一番疾风暴雨似的“面试”。一遇到同治答不上来抓耳挠腮,慈禧就大发雷霆。几次面试过后,同治见了慈禧就心里打怵,脑子一片空白,平时背得滚瓜烂熟的子曰诗云,忘得一干二净。

骂完儿子,慈禧又会招来几个师傅责备。挨了训的几个师傅也不敢顶嘴,只好加大了填鸭式教育的力度。教育本来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以同治中下之资必须假以时日才可以,如此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同治更加厌恶读书,教学效果反而还不如从前。

要知道康熙帝在14岁就已经亲政,能够处理朝政了,但同治帝到16岁,还读不懂奏折。直到同治十二年,18岁时同治帝还亲政,与此同时,慈禧太后下旨,要求皇帝“祇承家法,讲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学”。同治帝学习不怎么样,但却很会玩耍,亲政后就做了一件事,就搞得朝野大乱、满城风雨。

这件事就是重修圆明园!我们都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烧毁。同治帝亲政后,感觉紫禁城非常拘束,正所谓“红墙绿瓦黑阴沟”,于是他想重新修建圆明园。但这个时候的清朝刚刚结束战乱的局面,财政还十分紧张,于是同治帝命令百官捐钱。

修园子的钱还没着落,朝廷中的官员就开始上书反对,同治帝不管这些,执意下诏修建,结果闹出了李光昭诈骗案。与此同时,同治帝还以视察圆明园工程的名义,经常出宫,到那些不三不四的地方,搞得民间有不少流言蜚语。于是,以恭亲王为首的大臣就向皇帝进言,要求皇帝停止修建圆明园,还请皇帝 “畏天命、遵祖制、慎言动、纳谏章、勤学问、重库款”

之后醇亲王奕譞“泣陈”至“微行”时,同治帝非常生气,追问是从何处听说的。当奕譞说出同治帝微行的时间、地点后,同治帝非常尴尬。他一怒之下,甚至写出了杀王之诏,后来同治帝又下诏,免去恭亲王的一切职务,交宗人府严议。慈禧太后闻讯后,垂泪安慰恭亲王,斥责同治帝,“十年以来,无恭亲王何以至今日!皇帝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回”。

同治帝亲政只有一年的时间,就因修建圆明园、微服私访,搞得朝野鸡犬不宁、满城风雨,折腾程度超过了清朝其他皇帝。如果同治帝在位时间更长,恐怕还会制造更多的麻烦。然而同治帝在罢修圆明园四个月后,就因天花(一说梅毒)病死,时年19岁。

后世评价

史学界有这样评价:“宣宗好俭,穆宗好奢。”

萧一山:文宗、穆宗,巽懦童騃,曷能当此大局?然亦无显著之失德。

贾熟村:同治帝载淳在位期间,经过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倡导,也办了一些所谓“洋务新政”。因此,封建史学家称道这一时期为“同治中兴”。但是,所谓“同治中兴”却与同治帝载淳没有多大关系。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是其生母慈禧和皇叔奕。载淳幼年时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

对此你对同治帝的折腾,顽劣成性有什么其它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