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赵匡胤想迁都,为什么群臣都拼命阻拦?假如赵匡胤迁都成功,一切可能都会不同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开封地处平原地区,是四战之地,周围无险可守,并非是都城的最佳选择。其实在宋朝初年,赵匡胤曾提出过迁都,如果北宋迁都洛阳或者长安,一切可能都会不同,也许会延续更长时间。

历史上的北宋是一个被阉割过的朝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相比起汉、唐、明等大一统王朝,北宋缺了个燕云十六州。终北宋一朝,即便“澶渊之盟”后和辽国有一百多年没打仗的历史,可占据着燕云十六州的辽国依旧是北宋的头号大敌,不为其它,仅仅就是因为北宋的首都汴京周围无险可守,从燕云地区下来的辽国骑兵很轻松的就能兵临汴京城下。而和北宋打了近百年仗的西夏在威胁程度上就远远不如能随时威胁到国都的辽国。

北宋选择的首都在历朝历代里都算是比较差的,汴京周围地势平坦,没有险要关隘,北方的敌人只要过了黄河,就能直面汴京城。这个不利因素不是没有人想到,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早就从战略上判断出汴京做为国都是下下策,曾提出过要迁都,但却因为政治因素被迫放弃。

宋太祖赵匡胤在基本扫平南方群雄后,曾专门回出生地洛阳巡视,有意将国都从汴京迁出,暂时迁移到地理位置上更安全可靠的洛阳做为过渡,最终的目的是把国都迁移到能居高临下俯瞰天下的关中长安。但因为迁都事关重大,多名官员出来阻拦,包括皇弟赵光义也因为私心拼命阻拦,他们阻拦迁都的原因大概有三条:

第一:迁都到洛阳糜费过大,财政上负担不起

赵匡胤流露出迁都的意思后,首先站出来表示反对的是起居郎李符:帝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陈八难,帝不从。

李符说洛阳不适合做国都,并列举了八条难处,是哪八难呢?符上书陈八难曰:“京邑凋弊,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李符反对的原因很简单,洛阳因为自唐末以来的长期战乱已经凋零,要重启为国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要修宫殿,要迁移富户、百姓,重新分配土地,最重要的是要重修四周的关隘,这个花费是建国没多久的宋朝暂时负担不起的。李符或许说得很有道理,但赵匡胤并没有采纳李符的建议,现在没钱,不等于以后都没钱,可以慢慢存嘛,迁都本来就不是一年二年的事。

第二:汴京四通八达,而迁都到洛阳后物质的转运不便利

李符的建议被驳斥后,都指挥使李怀忠又站出来,以物质运送不便为由反对迁都: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帝亦弗从。

汴京境内有汴河、黄河、惠民河和广济河四条水运通道,物质的转运远比洛阳方便,国都周围的百万民众、官宦、禁军等每天要消耗的物质太多,如果物质转运不利,会有很大的麻烦。但赵匡胤依旧不采纳,洛阳长期是隋、唐两朝的两京之一,也有相应的运送和储存物质的通道,无非是花钱修嘛。

第三:上层民心在汴京而不在洛阳,不能引起动乱

两位官员的意见赵匡胤都没有采纳,最不愿意迁都的皇弟赵光义只好亲自站出来表达观点: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光义的一句“在德不在险”让赵匡胤麻爪了,也终于怂了,赵匡胤是为了赵宋天下的长治久安,宁愿短时间内拉紧裤腰带,也要把国都迁移到安全的地方。但赵光义可不这么想,他长时间的担任京兆尹这一官职,早就把汴京经营成铁板一块,把汴京视为自己的老巢,并且也有了成为皇位继承人的想法,如果把国都迁到陌生的洛阳,他多年经营的苦心可就白费了。

赵光义所说的“德”可以泛指教化或民心,但宋朝时的民心是谁的心?主持教化的又都是谁?不会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士大夫和豪强。北宋是继承的后周的江山社稷,连着国都也一起继承了下来,再往前数,五代时期曾有多国在汴京定都,长时间积累下来,汴京周围的士族和豪强多如牛毛,关系盘根错节,这些都是赵光义长期经营下来的属于他的势力。

迁都到洛阳,赵宋江山是稳固了,但对于聚居在汴京周围有好几代的这些士大夫家族和豪强们可不是什么好事,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去不了新国都,当然,这也是赵匡胤要迁都的原因之一。离国都远了,这部分人对于国家的影响力也就降低了,权力、财富都会受到影响,但他们又是国家的主要资源掌握人,赵光义把他们拿出来说事,赵匡胤不得不考虑冒然迁都的后果,为了不引起大的动乱,即便知道后代皇帝会很苦逼,也只好妥协。

但赵匡胤提出迁都的事还是让赵光义产生警惕,加上本属于他的京兆尹的官职也被赵匡胤给了另一个兄弟赵廷美,压制他的意思实在是太明显,因此,赵匡胤提出迁都后仅半年,就发生了“烛光斧影”的宫廷惨事。可以说,迁都的提出是打草惊蛇了,没这事赵匡胤或许还能多活两年。

假如赵匡胤迁都成功,对北宋会有什么影响?

迁都到洛阳:洛阳西边有函谷关,挡着西北方向的敌人,东边有虎牢关,可以阻拦南下的辽国铁骑。从防守的难易度上来说,远比汴京强,有足够的缓冲关隘组织防御。国都在洛阳,后来的金国也没那么容易能逼迫得北宋投降。

对内来说,有足够险要的关隘,就可以减少禁军的数量,可以节省下大量的军费。王安石变法时,冗军是当时北宋最大的危害之一,国都附近数十万的军队,每年消耗的物质和费用让朝廷已无法承受。如果去了洛阳,至少禁军数量可以大大减少,积累下来的费用是可观的。

迁都到长安:这个对于北宋的影响更大,意味着整个北宋的战略核心向西北方向转移,以关中为根基,西北地区的重要性就会大大提高。那么当后来建立西夏的李继迁、李元昊作乱时,北宋官方的态度就不会是采取绥靖政策了,而是坚决镇压。

当北宋官方的政策能得到举国官员一致认真执行时,相信历史上打的北宋惨兮兮的西夏政权会不复存在。而没有了西夏的掣肘,西北地区的养马地为北宋所得,北宋也能组织起强大的骑兵部队,有了骑兵部队带来的底气,在对待辽国时也不会一味妥协、忍让,不说提前收复燕云十六州吧,至少不用提心吊胆的天天担心人家打过来。

另外最重要的是,不管是迁都到洛阳还是长安,都远离了赵光义的势力范围,皇位的传承或许也要正常的多。当然,已经发生的历史不可改变,但后人以史为鉴,北宋的悲惨结局和赵匡胤迁都未成有很大的关系,即使满朝崇文厌武,可有个好国都,至少能避免“靖康之耻”这个最大的耻辱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