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朱元璋打仗到底有多厉害?厉害在哪里?

在古代夺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出兵打仗,谁赢了谁就主宰天下,所以说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而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一,连毛泽东主席也曾对他赞不绝口,那么朱元璋打仗到底有多厉害?厉害在哪里呢?

朱元璋可以算得上平民阶级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皇帝的,在没有当皇帝之前连饭都吃不饱,这是历代皇帝少有的情况,也许是经历了太多那样不公平的的遭遇了,已经到了不能生存的地步了,同样是死与其饿死还不如起义造反,万一起义成功弄还能改变现状,于是被逼无奈只能出兵造反的来让自己和与自己相同遭遇的人过上好日子,但是不得不说朱元璋的领导才能还是值得表扬的,能够组织那么多平民造反可是要有一定的威信力的。就连毛泽东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多谋善断非常欣赏的,毕竟朱元璋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他只是通过在实战中积累经验,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那么,朱元璋打仗厉害在哪里呢?

其一,识时务者为俊杰,非常轻视张士诚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张士诚和朱元璋都曾在名义上投降过元朝,朱元璋还是元朝的江南平章事。不过那只是权宜之计,面对大军压境的陈友谅,朱元璋部队所有的主力都必须西调迎战。此时如果元军南下,朱元璋就完了,因此朱元璋用假意投降的方式,取得了元军暂不南下的时间。至于东南的张士诚,朱元璋断定他指挥在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因此朱元璋几乎集结了自己所有的兵力向西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一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最终陈友谅阵亡,其6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朱元璋的势力延伸到了长江中流地区。到了这个时候,张士诚这个土豪就是一盘碗里的菜。

击败陈友谅以后,朱元璋将主力东调对付张士诚。到了这个时候,张士诚才如梦初醒,他一方面加紧备战,另一方面竟然向元朝求援。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轻蔑的笑了几声。朱元璋已经把元朝看透了,这个二货一样的政权希望坐视朱元璋和张士诚死磕,最好是两败俱伤。但元朝方面不知道,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们。朱元璋进攻张士诚的10个月时间里,河南和安徽、江苏北部的元军毫无动静,就和德国进攻波兰时,英法联军的反应一模一样。就在朱元璋彻底平定张士诚以后,元朝中央还傻乎乎的给朱元璋封官许愿,这不知道这个朝廷怎么想的。

其二,朱元璋的判断力非常敏锐

朱元璋起家的初期,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要他自己处理。当时他身边只有一个李善长,而李善长仅仅善于后勤事务而已,就类似于当年萧何的角色。在很多事情的把握上,还需要朱元璋自己把握。朱元璋起初在安徽滁州一带,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强大的元军威胁,但是也很难有什么发展。自己的生长空间完全被其他的起义军所挤压。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想到了进军南京。南京是东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进攻南京的计划就是朱元璋自己定制的,虽然前两次进攻南京的计划均已失败而告终。不过朱元璋仍然坚持这个决策,并最终攻克了南京。占领南京以后,朱元璋就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西边是陈友谅,东便是张士诚,北方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主力,他可以放心的发展。

认真地说,朱元璋也算红巾军中的一支力量。刘福通战败以后,小明王韩林儿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韩林儿给朱元璋发来了公文,命令朱元璋前往救援。当时张士诚的主力夹击韩林儿,而西部的陈友谅已经开始第一次进攻朱元璋。朱元璋手下的第一名将徐达认为应该全力对付陈友谅,这才是自己最大的威胁。谋士刘伯温的建议也差不多,刘伯温反对救援韩林儿,因为刘伯温考虑的问题是一旦救出韩林儿,将把他放在何等地位?不过朱元璋坚持要救出韩林儿,朱元璋确实技高一筹。当时的韩林儿还有一定的号召力,朱元璋恰恰利用了这一点,他整合了韩林儿分散在各地的残部。在击败了陈友谅以后,韩林儿已经失去了价值,这个时候朱元璋终于对韩林儿动手了。

其三,朱元璋建议徐达先进军山东,颇有一番含义

公元1367年10月,朱元璋封徐达为大将军,率领30万大军北伐。很多人建议应该从河南直捣元大都,但朱元璋却私下告诉徐达,应该先进攻山东,然后是河南、河北。朱元璋又对了,当时元朝内斗不断,王保保和李思齐正在打内战。如果直接进军河南,他们很有可能联合对抗北伐军。但是如果先进攻山东,他们就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继续打内战。果不其然,徐达的大军已经进入山东,李思齐还是没有任何的反应,王保保想得是保住黄河以北,至于河南直接不要了。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可以看出,朱元璋虽然没有直接冲锋陷阵,但是他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如果用汉初三杰的标准来说,朱元璋同时拥有张良韩信的一些能力。

还有古代的皇帝得到江山以后都会认祖,会在历史里找一个同姓显赫人说是自己的祖先。只有朱元璋经常当着别人说“朕本布衣”并把这句话写在碑上让后世永流传,像这个豪气的皇帝历史上也是罕见,不得不让人佩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