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为什么兵多将广的北宋始终无法消灭西夏?

西夏王朝是由党项人11世纪初在我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西夏从唐末立足于陕北以来,终北宋一世,始终顽强地挺立在西北的陕甘宁之地,成为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宋夏之间战争持续已久,长达百年。那么,为什么北宋始终无法铲除西夏呢?

宋夏之间战争持续已久,长达百年。期间,西夏打败北宋应当说是阶段性的,西夏也并非一直是压倒性的优势,所谓的优势主要是在李继迁到元昊时期,在战术上,西夏军队多以骑兵袭扰战术为主,发挥了游牧骑兵的运动战优势,通过短促突击,快速利用兵力优势,围剿宋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宋军在多次吃败仗之后,也在后来改变了御边策略,实施了对西夏政权的有效军事制衡。

相关统计史料显示,双方的军事对抗有着不同特点的阶段性,其中双方规模相对较大的战争有11次,根据双方攻防的态势,大致可以将战争分为由积极防御到双方相持再到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以北宋王朝的视角来看)。在整个宋夏战争的过程中,北宋实际上经历了由防御转反攻的过程。

在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二年(1042年),宋、夏曾多次交战,宋军多尝败绩。其中,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大举入侵北宋,两军在定川交战,此役宋军大败,主将葛怀敏战死。

从庆历三年开始,北宋在范仲淹等人主持下,坚持浅攻进筑战略,北宋对西夏边防才逐渐巩固。这一时期,北宋在一度弃守的边疆以双方犬牙交错的广阔地区,在长达数千里的边防地带修筑了大批堡寨,形成互援助之势,有效地扼制了西夏骑兵突袭。到了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战争历时六年之久后,双方都深受国力制约,厌战情绪严重,到了十月,双方缔结和约,结束战争。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以后,宋夏再度开启战端。此时的神宗漠视范仲淹等人总结出来的浅攻进筑的正确战略战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深入攻击,结果每战必败,损失惨重。对于神宗年间对西夏发动的数次战役败绩,《宋史》也多有记载。

到了元祐元年(1086年),在司马光去世后,宋和夏之间时战时和,冲突不断。元祐七年(1092年),西夏屡屡侵犯北宋边境各府,北宋军队开始对西夏发动进攻,实施浅攻进筑的军事方针。

宋哲宗亲政以后,再次启动了大规模的浅攻进筑军事行动,元符(1098年)元年十一月,宋军完全占领横山,以横山北之的沙漠及黄河与西夏为界,占据了地理优势,而丧失了横山的西夏也丧失了赖以耕牧的良田牧场、膏腴之地,从此一蹶不振,不得不主动求和。应当说,哲宗时期在应对西夏的外交和军事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到徽宗时期,继续开拓河湟,宋军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又攻克了西夏横山之地,此役让西夏面临亡国之危,最终向宋朝表示臣服。靖康之难(1127年)后,北宋被金所灭,西夏又获得生机,北宋和西夏之间战争至此结束。

为何始终干不掉西夏?

从表面上看,是宋军战斗力不强。

从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五路伐夏起,到大安七年(1081年)宋神宗五路伐夏为止,中间还有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重要战役,宋夏战争历时近百年,西夏历经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李谅祚、李秉常等数位统治者,宋朝耗费无数国力,劳民伤财,始终无法灭掉西夏,反而被其坐大,不得不承认西夏的独立地位。赵匡胤要是看到弟弟、侄子侄孙们这般怂样,棺材板怕是都要按不住了。

表面上看,宋军战斗力不如西夏军,所以屡次被击败,但真是这样吗?要知道,宋军的战斗力,是阶梯式下降的,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手下的宋军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代,是开国的百战精兵,到了真宗、仁宗朝,虽有下降,也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且北宋最精锐的就是西北的边军,那是全国最能打的军队,为何打个小小西夏,会如此吃力。

背后的原因,是宋朝主兵的文人不知兵。

文人主兵,被认为是宋朝积弱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文人主兵本身并不能说错,关键要看主兵文官有没有军事能力,是否有足够军事经验,有没有学习过军事理论,也就是说,主兵的文官有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在这点上,宋朝做得太差,比同是文官主兵的明朝相差太远。拿悲壮的三川口之战来举例。

康定元年(1040年),李元昊举国入侵,发动三川口之战,宋军应对失据,被称为铁壁的金明十八砦被攻破,守将守将都巡检李士彬被活捉,西夏军兵锋直指延州。环庆副都部署副总管刘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率军救援延州,在三川口与西夏军遭遇,经过苦战,勇将郭遵阵亡,宋军全军覆没。

当时负责鄜延路军事行政的,是范雍,他是名义上和事实上的一把手,所有军队都要听其节制。范雍,并不懂军事,李元昊入侵前,早有预谋,故意向范雍示弱,哄得范雍信以为真。随后李元昊派出大批西夏奸细以投降的名义安插到金明寨中,范雍还相当高兴,认为是他的怀柔政策取得了效果,结果到了战争开始时,这些人在内部作乱,号称铁壁的金明寨就此失守。

得到金明寨失守的消息,范雍炸了,因为他驻守的延州城内此时只有不到一千人马,于是他下令辖区内所有能动的部队紧急增援延州。于是,刘平、石元孙带着兵来了,行军到了三川口附近,此处里延州城已经不远,由于行军太急,士兵需要休息,刘平的计划是在这里扎营过夜,第二天早上进城。结果又收到范雍急报,军情紧急,必须马上进城,而且为防止西夏人跟着大队人马乘机入城,要把军队化整为零,一批批开进延州城,刘平只好照办,先后放出50个小队,3000多人马,结果全被埋伏的西夏军吃掉。

范雍的瞎指挥,严重打击了宋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他紧密默契地配合了李元昊,把宋军耍得团团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范雍只是一个代表,宋朝的军政命脉全部掌握在文官手里,要打仗,必须用,也只能用文官主兵。但同时,文官又并不知兵,只能边打边摸索,没有军事经验的文官,在战略战术上,当然不是狡黠成性的李继迁、李元昊的对手,即使手下军队再能打,也架不住主帅的失误,所以一再遭遇失败。

再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皇帝的态度。

对西夏问题,首先是皇帝的不够重视。在李继迁还没有发迹时,如果赵光义坚决打击李氏,坚持强硬手段,很可能不会发生后面的西夏问题,当时的宋朝,要灭掉李氏大概跟踩死一只蚂蚁差不多。而等到李继迁崛起后,宋真宗不是坚决进剿,却一再忍让,甚至割让了夏、绥、银、宥、静等五州给他,事实上承认他的独立地位,简直是莫名其妙。祸根,就是在这两朝埋下的,换句话说,就是皇帝的不思进取,导致了西夏的坐大。

到了李元昊正式称帝,西夏已经尾大不掉,拥有了几十万兵力,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几十个人的小混混了,这时再想要灭掉西夏,宋朝必须要有举倾国之力,打一场长期战争的准备,这时候的宋朝仁宗皇帝,同样没有这个决心。那就只好任凭西夏发展了,只要不太过分,我大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