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期间日本曾经攻打印度 为什么在攻打一次之后再也没有去进攻过?
在二战期间日本是经常的进攻别的国家,但在当时日本进攻印度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发起过进攻,这是什么原因?难道被打怕了?
日本作为二战的法西斯国家,是战争的挑起国之一,拥有非常的强大的野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实力,有人说日本一国挑战3国是自不量力,实则不然。日本当时的工业基础虽然赶不上德、美、苏,但同样也不是很弱,单单当时的三菱重工打造了不下10万辆坦克,更别说其他的兵工厂了,所以日本也是基于自己本身的实力才敢这么做的,然而也正是因为太过于自信,日本将美国拉入战场后,开始出现了溃败的征兆。
不过在这场战争中,比较奇怪的是,日军全面向东南亚进攻,结果10万大军到了印度的时候仅仅打了一场战役就宣布撤军了,这让很多的军迷不能理解,难道当时的印度实力很强悍吗?要知道,同样是亚洲地区,我们被日军入侵了14年之久,虽然说印度当时是英国主导的,但欧洲战场上德军的威慑力更足,英国根本就自顾不暇,更别说帮助印度了,至此留在印度军队数量和实力都不是很强。不过在这场战争中,比较奇怪的是,日军全面向东南亚进攻,结果10万大军到了印度的时候仅仅打了一场战役就宣布撤军了,这让很多的军迷不能理解,难道当时的印度实力很强悍吗?要知道,同样是亚洲地区,我们被日军入侵了14年之久,虽然说印度当时是英国主导的,但欧洲战场上德军的威慑力更足,英国根本就自顾不暇,更别说帮助印度了,至此留在印度军队数量和实力都不是很强。
据战后统计,日军真正战死者可能只有3.2万人。而在7万多阵亡的人当中,多半是饿死或者病死。其非战损减员之多,远超瓜岛战役。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十分狂妄,想要称霸世界。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先把亚洲拿下来,中国和东南亚自然就成为了最优先的两个。当日本攻下东南亚后,印度又成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因此,日军于1942年开始变策动成立所谓的“印度独立军”。到了1944年应德国的要求为了扭转局势,日军对印度发动了在之后被称为“英帕尔战役”的行动。
当时的东南亚基本都是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就是其中一个。在1941年后,印度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作为大英帝国皇冠山的“明珠”,英军肯定是要不惜血本与日军一战。所以当日本攻打印度的时候,对战的不是英国人利用印度人组建的部队,而是英国部署在当地的正规部队。
1944年3月8日,日本派出9万多人进攻印度东北重镇英帕尔。但最终只剩下了3万多人回去,损失5.6万人,可谓是败得是一塌糊涂。而这次日军只打了一仗后就撤军,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指挥官的差距
日军这方派出的是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此人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熏陶,常常激励型的口号来鼓励自己的士兵,即“洗脑”式宣传。所以在渡江的时候,他用“日军天下无敌,即将征服印度”这一类的口号让自己的士兵进入丛林地区。但与此同时,他自己却担心会不会有敌军的奇袭。而且在正式开战后,日军明显处于劣势。他手下的师团长见补给断绝,纷纷要求撤军。但是牟田口廉依旧妄图在天皇的诞辰日来到前,拿下英帕尔。为此,他不惜让手下无端送命。
而英军的指挥官是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他是一名经历过一战的将军,经验十分丰富。他在美国陆军航空兵与皇家空军的协助之下,于英帕尔周边地区集结了15万的部队。并且早在缅甸兵败之后,英军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基地。这一战,英军可谓以逸待劳。
二.准备不充足
日本的9万士兵是临时调动的,连高级参谋群多是从其他部队调任而来。至使整个部队高层都不甚了解印度的情况,因而战役自规划开始就呈现了严重的误判。而且由于日本物资贫乏,没有足以翻越恶劣地形的车辆,只好携带3万头牛羊用来做辎重运输工具。这些庞大的动物群,成为了英军炮击与空袭的明显目标。就这样在英军的空袭之下,日军完全失去了补给能力。
三.深陷雨林,染病而死
当时的印度是雨季,日军被困丛林中难以前行。在英军的空袭与炮击中,日军遑论发起有效的进攻,连最基本的日常补给都难以维持。这期间,粮食都难以保证,更别说药品。因此,在恶劣的环境下日军开始纷纷染病。据战后统计,日军真正战死者可能只有3.2万人。而在7万多阵亡的人当中,多半是饿死或者病死。其非战损减员之多,远超瓜岛战役。
经此一役,日军再无能力组织部队进犯印度。而且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日本的全面战败已成定局。彼时的日军在太平洋各地都无力阻挡盟军的脚步,更别说在一次大败之后重新组织部队远征印度。
这场战役被日本军事家称作日本陆军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在此战之前,牟田口廉也有“小东条英机”的称号,在日本军界也是高级将领的行列。他也是“七七事变”的罪魁之一,曾被裕仁天皇授予金鹰三级勋章。此战之后,日军高层大怒,把牟田口廉也在内的缅甸方面军最高指挥团队全部换掉。念及牟田口廉也之前的战功和其他原因,并没有对其执行军法。牟田口廉也的绰号也从“小东条英机”变成了“鬼畜牟田口”。晚年居住于东京,战后被定位战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