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大摆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为什么没有用箭把诸葛亮给射下来?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战司马懿的时候使用了一招空城计便把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吓得撤退,在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城门大开,诸葛亮城上抚琴,甚至不派人打探虚实的情况下就仓促退兵。这个桥段不得不说太精彩了,但却往往忽略了其中的细节问题。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司马懿带兵连拔数座城池,直接攻到了蜀汉的大后方,诸葛亮来不及撤退,城中守军只有2000多人马。于是乎,诸葛亮心生一计大摆空城计。
首先,诸葛亮是处于攻势。他出祁山,攻北魏,但不想被马谡失了街亭,不得已退兵。在司马懿攻到西城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两千余人的兵力,而司马引兵十五万。《三国演义》在这里的描写是”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我觉得非常好,这句话点明了魏军与蜀军交战时的心里状态。
诸葛亮初攻北魏,势如破竹,一路斩杀魏将,攻陷城池,魏军累败于蜀,人心惶惶,北魏朝野上下都对诸葛亮凶猛的攻势感到恐惧。战阵沙场的魏国士兵当然更恐惧。没想到的是,街亭一战,魏国一举扭转战局,守势转为攻势,蜀军不得不从战场撤退。战场正逐渐朝着向魏国有利的方向发展,指挥官们都坚信不疑。
司马懿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他的智谋,而是他的城府,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此人有狼顾之相,蜀汉虽多次北伐,但和魏国比起来,毕竟国力不如,若不是凭着诸葛亮的智谋,但是硬碰硬,魏国根本不用畏惧。
但在诸葛亮北伐初期,魏国连续失利,没人是诸葛亮的对手,曹丕这才想到司马懿,司马懿智谋虽高,却不得重用,曹丕又怀疑他有不臣之心,因此用他的时候提拔他,不用的时候立马就夺了他的兵权,几次三番都是如此,可以说,司马懿只是曹丕用来对付诸葛亮的工具,而并非可以常用的肱骨谋臣,曹丕处处防着司马懿,司马懿处处小心谨慎,想要夺得天下,首先得谋取曹魏的江山,但没有兵权,他又什么都不是,或者说当曹丕用不着他的时候,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把他给杀了。
此时诸葛亮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司马懿深深的明白,只要诸葛亮还活着,曹丕就不敢动他,只要诸葛亮仍在北伐,他就有咸鱼翻身的机会,所以“空城计”才会放诸葛亮一马。
另一方面,就算司马懿没有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想要他死,为何不用箭射城墙上的诸葛亮?如果当时司马懿下令放箭把诸葛亮射下来,那么三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变了。司马懿的智商可不比诸葛亮低,这么简单的破敌之策,当然能够想到,之所以不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司马懿想要给诸葛亮一个人情,施恩与诸葛亮,方便日后可以劝降诸葛亮,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已经是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备死后,曹魏曾经很多人劝诸葛亮投靠曹魏,但是都没有成功。所以司马懿想要再试一次,即便不成功,对他也没有损失。
这就关乎到他的第二个原因,司马懿在朝廷中,被排挤。当时曹丕刚死,曹睿刚刚继位,朝中政权并不稳定。曹睿继位之前,对朝中政事漠不关心,所以也不知道哪些人可以重用。为了能够把控朝纲,他先把司马懿等有兵权的人,放到地方去驻守,想要先把朝中大权控制。但是没有等到他把控全局。诸葛亮这个杀千刀的就开始北伐了。
司马懿很清楚因为诸葛亮的存在,自己才在曹操那儿有了用武之地,自己和诸葛亮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否则,诸葛亮一死,接下来就是他了。诸葛亮也清楚司马懿和自己的关系,如此,他才敢大摆空城计,谅他司马懿也不敢上前。于是,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摆空城,只得对属下言:“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必然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
可以说,诸葛亮的性命曾经落在司马懿手中,可惜几番利益权衡之下,司马懿无奈放走诸葛亮。这样看来,空城计,也没那么玄妙了。原本司马懿想要让诸葛亮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是他没有想到,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比刘禅还要高,已经不存在功高盖主这个概念。在同一年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
虽然也有人说空城计只是演义里面虚构的,纯粹是为了呼应”孔明一生唯谨慎“的人物设定。不管如何,诸葛亮的心计,纵观三国,无可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