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张良诱骗刘邦给韩信写了一道免死诏书 后来吕后杀韩信的时候算不算抗旨?
汉初三杰之中的韩信算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但也没有躲过鸟尽弓藏的命运,据说张良曾经诱骗刘邦给韩信写了一道免死诏书,那后来吕后处死韩信的时候是不是就相当于抗旨了呢?
张良诱骗刘邦写下免死诏书的桥段不是出自正史,而是出自蔡东藩的《西汉通俗演义》。也就是说这一桥段出自于小说家的的文学作品。小说家的文学作品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我们暂且当这一桥段是真实存在的,先来看看吕后斩杀韩信是不是违反圣旨。
刘邦刚建立汉朝时,他的中央政权时不稳定的,除了项羽的残余势力,还有各个盘据一方的异姓王以及匈奴等外族势力的侵扰。“攘外必先安内”这是很多帝王的惯性思维,而要先“安内”就需要削弱哪些个异姓王的势力,而韩信就是其中一员,韩信的威望很高,在刘邦看来对他的政权统治威胁很大,所以杀韩信也是刘邦想做的。
吕后的政治手段其实一点都不比刘邦差,所谓“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对于吕后来说有的是其他办法,俗话说,如果有人下杀你,起码有一百种办法。
首先圣旨并不是完全不能违反,违反圣旨也不一定就是死。这要看你违反圣旨的初衷和结果如何。刘邦最害怕的功臣就是韩信,韩信不死他的江山坐不稳。刘邦早晚也会除掉韩信。吕后帮他处死韩信,他正好不用背上杀功臣的恶名。这个违反圣旨的结果,非常符合刘邦的利益,所以他绝对不会惩罚吕后的抗旨行为。
上个问题是能不能违背圣旨,我们再来看看吕后有没有违背圣旨。吕后决定诛杀韩信的时候,她已经做好了应对刘邦圣旨的措施。阴险狡诈的吕后,也找到了刘邦圣旨的漏洞。圣旨没有直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免除韩信一死。只是圈定了韩信不死的条件。只要能够有效的避过这些条件,就不算违背刘邦的圣旨。吕后虽然阴险狡诈,却也极其聪明。她早就想好了应对的办法。
淮阴侯列传记载: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为了不违背刘邦对韩信的承诺,他在杀韩信时命人用钟把韩信罩起来,并且窗外全部蒙受黑布,使韩信不见天不见地。韩信被萧何骗到皇宫之后,吕后又命令宫女关掉了钟室里的所有门窗,这样韩信也就见不到天。吕后命令宫女们把韩信绑了之后,又把韩信装在不透明的麻袋里,这样韩信又见不到光。在麻袋里的韩信连自己都见不到,更不用说见到了君了。最后吕后处死韩信的时候,没有使用铁器,而是使用竹棍。有的版本说,吕后命令宫女用棍子打死了麻袋里的韩信。有的版本说,吕后命令宫女用竹签插死了麻袋里的竹签。
吕后的所作所为完全没有违背刘邦的圣旨。她在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光、没有君、没有铁的情况下处死了韩信。俗话说:法无禁止即可为。所以不是吕后的问题,而是刘邦圣旨的问题,吕后只是钻了圣旨的漏洞。当然我们不能责怪刘邦写圣旨不严谨,也不能责怪吕后太奸诈。这只是小说家的联想和演义。历史上,吕后确实杀死了韩信。为了让故事更加具有阅读性,加上一些想象部分,没有什么不可以。
不过现在也有些人相信,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他们宁愿相信吕后就是那么残忍的人。人们这么想吕后,也没有错。吕后的所作所为确实给自己贴上了阴险狡诈和残酷无情的标签。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战必胜攻必克的代名词,被人称之为兵仙。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之争中,汉朝的大半天下,都有韩信的踪影在里面,可以说刘邦得天下的第一功臣韩信是当之无愧的,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为汉朝建立做了那么大贡献的人,最终却落得身死夷三族的悲惨结局。
有人说韩信被刘邦杀死是必然的,只不过被吕后抢先了去。关于刘邦想杀死韩信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谁让他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围困时,他不仅不发兵救援,反而趁机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这引起了刘邦的反感。
二是刘邦曾与韩信一起讨论各位将军的才能高下时,韩信不知隐藏,加重了刘邦对他的猜忌。原本在建国之初,刘邦就曾对韩信有过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的至高评价。现在自己做了皇帝,本想让韩信说一些拍马屁的话,所以就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统率天下多少兵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刘邦想听的话就是天下所有的兵马我都能带,他们都应该听从我的调遣,可惜韩信没有说出刘邦想听的话,反而说了一句刘邦统兵不能超过十万,自己统兵的话,多多益善。这不正加深了刘邦对他的猜忌么。之后看到刘邦脸色不对,虽然又把话圆了回来,但让刘邦对他的戒心越来越重。所以刘邦早晚是会杀掉韩信的。
吕后杀韩信在外人看来是帮刘邦解决难题,其实吕后是为了自己而已,她是为了扫清障碍,为了自己以后专权,掌控天下做铺垫,可惜这些刘邦都未能看清,反而因为吕后的劝说又把彭越给处死,两大名将的惨死,引起了英布等异性王的兔死狐悲,纷纷起兵反抗,刘邦不得不拖着虚弱的身体前去征讨,最终加速了自己的死亡,让天下险些落入吕氏之手,所以韩信、彭越等人之死,吕后才是幕后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