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 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这是什么原因?
三国时期能人武非常多,刘备麾下的赵云更是如此,在长坂坡一战中杀个七进七出,在这一战中彻底成名,而赵云原本是在公孙瓒手下,而且公孙瓒也知道赵云的能力,那为什么愿意让赵云跟着刘备走呢?
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时候可不是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单枪匹马”,而是带着一帮子人马来的。史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其中义从指的是和赵云义气相投的兄弟们,吏兵指的是常山郡的皂吏和郡兵,可见年纪轻轻的赵云并不是个愣头青,而是常山郡的带头大哥,黑道白道通吃的那种。
按理说有赵云这样的青年才俊来投,公孙瓒应该高兴才是,但公孙瓒却先嘲讽了赵云一通:听说你们冀州人都愿意跟着袁绍,为何你偏偏要来投奔我?
原本兴冲冲的赵云当时就被浇了一盆冷水,只能拍公孙瓒的马屁:听闻将军从仁政,所以特来相投。
公孙瓒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因为公孙瓒用人习惯用亲信和庸人,而对于能力在自己之上和有主见之人,公孙瓒会想方设法除掉。“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嫉贤妒能、刚愎自用的公孙瓒一度还认为赵云这家伙很有可能就是袁绍派来的卧底——因为“常山”赵子龙嘛,所以赵云的家在常山郡。毕竟那里属于袁绍管辖的范围。
而且袁绍似乎确实比公孙瓒靠谱很多,公孙瓒在与袁绍交战过程中越来越怀疑自己,他自己也觉得一直得不到重用的赵云不可能会持久的跟着自己。
所以,公孙瓒琢磨着要把这个赵云最后的利用价值用掉,不能让他轻飘飘的离开,于是就安排赵云为来投奔自己的刘备掌管骑兵。大军开拔去山东经略,在公孙瓒看来,刘备这个人毕竟是自己的同门,比较值得信赖,这样也能防范赵云搞事情。两个职场失意之人凑在一起,顿时擦出了火花,关系逐渐密切起来。
结果当时的刘备见到赵云后,一眼就认出了赵云是位大将之才,而在之后的征战中更是对此想法确认无疑,有趣的是在后来的战争里面赵云也认可了刘备,这刘备和赵云的第一次合作,非常愉快,甚至可以说这也为赵云后来投奔刘备做了铺垫。
191年,公孙瓒派刘备前往青州和田楷一同抵御袁绍。可能是出于刘备的请求,也可能是公孙瓒想把赵云打发到青州,便命赵云也一同随行,为刘备管理骑兵部队。
不久赵云以兄长丧礼向公孙瓒告假,公孙瓒爽快地批准了。刘备知道赵云这一走肯定是不回来了,握着赵云的手依依不舍。赵云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仁义恩德!
正如刘备所料,从191年到公孙瓒199年败亡的8年时间内,赵云再也没有回到公孙瓒这里,而是一个人在冀州漂泊。刘备也找准时机,在194年接任陶谦成为徐州刺史,脱离了公孙瓒。
此时的刘备在徐州失利后跑到袁绍那边,刘备因为名声很好,于是被袁绍奉为上宾,居住在邺城里面。而在这期间,公孙瓒早就已经身败名裂,死于自焚了。一直在寻找明主的赵云到邺城寻到刘备,二人这次的再次相遇,赵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跟随刘备这样的仁德之主。
刘备在建安六年,迎来了人生的一大低谷——好不容易攒的一点家底,被曹操一顿暴打,全输光了。于是刘备逃到了荆州,赵云便随刘备一起依附刘表。
不过按照演义小说的说法,自打赵云以兄长死亡为由请辞之后,之后便四海为家,奔波无定。直到卧牛山中做了个山大王。之后与刘备的再次相遇,他正式开始追随刘备。这种说法其实不存在于正史里面。
但是不管哪一种,实际上,因为赵云本就认为刘备是自己心中代表仁政的明主,这下定决心追随刘备,而不是什么公孙瓒送给刘备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