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临终前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年幼的溥仪而不是传给溥仪的父亲载沣?
清朝末期的时候慈禧一直在垂帘听政把控着整个国家的政权,在她一生中一共控制了两位皇帝,在其背后发号施令;在慈禧临终前的时候为什么会定溥仪这个小孩为帝而不是载沣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规则限制中国古代皇位传承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这样看起来把皇位传给儿子才是首选,传给弟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事实上清朝也没有采纳过“兄终弟及”,皇位一直都是由父亲传给儿子)
注:载湉也是过继给咸丰皇帝才有了继承人的资格,因此他承袭的是咸丰的皇位。
传懿旨,以上(光绪)继文宗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清史稿·德宗本纪》
而光绪和同治一样也是无儿无女,因此慈禧就只能够把未来的皇帝过继给他承继香火,只待光绪咽气便立马拥立新君即位。
选谁来给光绪当儿子呢?这又涉及到了宗法社会的另一核心:“过继的规则”立嗣之事,设法择胞兄弟之子以为嗣,次则择从兄弟之子。
载沣作为光绪帝载湉的胞弟,他的儿子自然就是上佳之选。有鉴于此,三岁的溥仪才“有幸”被慈禧选中。
有言在先,不好反悔早同治帝驾崩,大清朝的领导层正在纠结着选谁当他的接班人的时候(血缘关系太过疏远因而首先排除了立“溥”字辈人的可能),军机大臣就把恭亲王奕䜣已经成年的儿子载溦丢了出来。
认为他是“载”字辈中最合适的皇位候选人(一者年龄合适;二者同治载淳和载溦的父亲同为道光之子,血缘关系也是无可挑剔)。
但是作为奕䜣的政敌,慈禧对他早有戒心,肯定不会让他在如虎添翼地成为“皇父”,而且选一个年纪偏大的皇帝也不利于自己“垂帘听政”,因此她对军机大臣的这个建议不以为意,转而把目光放在了醇亲王奕譞的四岁小儿载湉的身上。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冠冕堂皇地说出了一个“正当理由”:
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翁同龢日记》
“幼者乃可教育”的意思就是说选一个“小皇帝”才能让他从小学习帝王之道,方便成年掌权后施政治国。
为什么不将皇位传给载沣呢?
载沣是溥仪的父亲,是隆裕太后的妹夫,当时的载沣也是壮年,其实是拥有治理一个国家的能力和智慧的,但是慈禧却没有考虑,我觉得这是因为慈禧害怕清国的灭亡威胁到妹夫家中。
大家在看到这里的时候,肯定也是有疑惑,因为大家会问我:“慈禧这么厉害?当时的清朝还没有灭亡,为什么她能够猜到?”
其实这位太后有没有猜到这一步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时清朝面临的局面很复杂,作为一个极富有政治头脑的她,不可能不看到如此的局面,虽然当时的她拿不准这个王朝毁灭的时间,但她也能大致的猜到这个王朝以后的结局。
如果让载沣,也就是自己的妹夫继承了大统,等于是将自己妹妹的一家卷入了清朝与外敌的漩涡中,可慈禧又不想将皇位供手让给其他家族,所以才会让当时只有几岁的溥仪成为了皇帝。这样的做法的好处,是不容易让妹妹一家都卷入历史的漩涡中,而且溥仪就算在后来卷入了漩涡,自己的妹妹还有一个孙子,不至于损失太大,而且他们家族的人还能把控清朝的皇位。
所以正是因为如此,慈禧才将皇位传给了溥仪,而不是他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