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都取得了成功 为什么没能彻底征服蒙古?为什么没有占据更多的领土?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决定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解决了明朝前期的北方问题,明朝成了瓦剌和鞑靼的宗主国,从此,明朝不再承认蒙元政权,具有重要转折意义。
残元威胁依然很大
明朝虽然取元朝而代之,但残元势力并被灭绝,而是重新退回了大漠草原。至永乐间,北元势力互相混战,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名义上以本雅失里为大汗,三部当中则以鞑靼势力较大。鞑靼太师阿鲁台与本雅失里欲统一三部,携整个蒙古草原的力量与明廷抗衡,企图再度南下牧马,明廷北患渐重。
意图通好遭到拒绝
永乐七年二月,朱棣派使臣出使鞑靼,带去永乐皇帝的“善意”,希望与鞑靼“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岂不美哉!”而鞑靼方面确因野心炽烈,拒绝明廷的橄榄枝,诛杀了永乐皇帝的使臣,永乐皇帝骑虎难下,遂派淇国公丘福率兵十万,领“征虏大将军”印,出师北伐,欲“逆命者歼除之”。但是,丘福并没有能够完成永乐皇帝的心愿,北伐军在胪朐河全军覆没。
求和不成不得不打
万般无奈之下,永乐皇帝只好御驾亲征。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亲征鞑靼,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部,又于兴安岭,击溃阿鲁台军。鞑靼人遂大溃逃,阿鲁台降明,被封为和宁王。而这时早已降附明廷的瓦剌部又起二心,企图趁鞑靼势弱,控制阿鲁台部,永乐皇帝自然不愿意见到漠北一家独大,遂于永乐十二年出兵亲征瓦剌,战事十分艰苦,最终以明廷惨胜告终,瓦剌自此恢复对明的朝贡。
巩固成果接连三打
此后,为巩固战果,自永乐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永乐皇帝又先后三次帅兵北征蒙古诸部,耗费大量钱粮,但其功不显,永乐帝本人也是在最后一次北伐回师途中病故。永乐皇帝的五次北伐,前两次是为维护国家统一,不得不为,而后三次则难免有炫耀武功之嫌。永乐朝后,虽然阿鲁台、马哈木等人分别臣服于明廷,接受封号,但蒙元势力一直叛服无常,北患并未消除,最终酿成大患。
一、第一次亲征
公元1410年,由于淇国公丘福,征讨蒙古鞑靼失败,明成祖决定亲率50万大军征讨蒙古,相继取得斡难河及其东北打败蒙古军队,敌军统帅逃亡。此时正值夏季,天气燥热,明军队对于草原环境不熟悉,没有获得有效的水源补给,加之劳师远征,后勤保障缺陷导致粮草不足,明成祖被迫下令班师回朝。
二、第二次亲征
蒙古另一分支瓦剌乘明君征讨鞑靼时壮大,公元1413年不断骚然明朝边境。公元1414年明成祖下令亲征,相继取得三峡口小捷、呼兰呼失温大捷,由于瓦剌军队的顽强抵抗,明军虽然取得胜利,不过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说是惨胜一点都不为过。鉴于已经达到预期重创瓦剌军队的目的,明成祖也无心再战,于是下令班师回朝。
三、第三次亲征
曾经别明朝击败的鞑靼部又死灰复燃,经过几年的发展再次壮大起来,并且侮辱明朝派出的使节,经常纵兵偷袭明朝骚扰边境,甚至还曾经杀死明军将领王祥。公元1422年明成祖决定亲征,不过鞑靼部落首领已经逃走,明军在俘获鞑靼部分部众后决定停止追击,在回师途中击败鞑靼的一个分部落。这次亲征,成效不大,并没有对鞑靼部造成实质性的打击,仅仅是俘获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和牲畜,连大规模的战役都没有发生。
四、第四次亲征
一年之后,逃走的鞑靼首领阿鲁台率部再次侵袭明朝边境。烧毁城池数座,俘虏无数百姓而归。明成祖再次出征,此时凑巧蒙古两部的鞑靼和瓦剌相互内斗,鞑靼部被瓦剌击败,阿鲁台仅率残余部众逃遁,部落已经溃散,明朝坐收渔翁之利。十月明军继续北上并击败鞑靼的余部,其首领也先土干率部投降,明成祖接受投诚并且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明军取得胜利。
五、第五次亲征
公元1424年,阿鲁台再次率兵进犯明朝的大同、开平等地,抢劫城池、杀戮人口,给明朝边境的安宁造成巨大的威胁 。明成祖决定亲征,从正月到七月,历时七个月,给明朝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此时的明朝,国内也是动荡不稳,长期的作战和国家开支的浩大,政府摊派的赋役超过了百姓的承受负担,引发了许多地方的农民起义,如山东的唐塞儿起义等,再加上阿鲁台逃遁难寻,明成祖考虑到国内的动乱未平等因素,最终无功而返,明成祖本人也在回师途中患病逝世。
总的来说,明成祖的五次亲征,都取得了局部的胜利,有的还取得了大捷,不过由于明朝军队对于草原环境的不熟悉,使得蒙古军队得以借助地利条件,充分发挥自身的骑兵优势,避免与明朝军队的正面大作战,开展游击战,阿鲁台的多次逃逸再回来再逃逸就是例子,使得明朝军队难以真正对蒙古造成实质性的打击。劳师远征的明军在当时后勤保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每次出征都会造成巨大的财政、徭役负担,最终引发了明朝境内的农民起义,甚至亲征的主持者明成祖也死于亲征蒙古的回师途中。
可以说,蒙古人就是一直这样耗着明朝,把明朝国库耗空、把军队耗损、把皇帝耗死,此后历史中,蒙古采取都是这种策略。明成祖之所以没能彻底征服蒙古,究其原因,当时明朝的社会生产力有限,尤其在军队建设、后勤补给、作战指挥等方面没有取得绝对优势所致。
明成祖第五次北伐,又打败鞑靼,让鞑靼奉明朝为宗主国。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成祖北伐,成效是相当显著的,具体体现在:一是蒙古内部再次分裂,再也组织不起一个统一的力量来对抗明朝,再没有出现过宋朝北边那种辽夏金蒙,一个比一个更强势的邻国存在。二是鞑靼和瓦剌都有过奉明朝为宗主国的情况。北方的少数民族,奉中原国家为宗主国,其实是中国古代最好的一种地缘政治关系,而明朝正好拥有了这种关系,可以说,算得上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塞外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斗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王朝与猃狁部落的战争,之后的秦汉与匈奴,晋朝与塞外五胡,隋唐与突厥,宋朝与契丹、女真、蒙古,明清与蒙古之间都发生过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曾经对本时期的游牧民族给予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沉重打击,但终其一朝都未能彻底将其征服。
汉朝一度打的匈奴四分五裂,仅仅不到200年,比匈奴更强大的鲜卑族兴起并统治黄河以北200年;唐朝曾灭亡两个突厥汗国,却未能阻止回纥、契丹的兴起,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曾作为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在中原王朝上方200多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也曾统治黄河以北1个多世纪,代之而起的蒙古族更是成为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游牧民族达1个世纪。
中原王朝始终不能彻底征服游牧民族最根本的原因是不能对被征服的地域进行有效管理,华夏文明也难以融入,反而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为代价。因此,历代的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始终采取以战促和的政策而不是征服统治。明朝自然也是一样,朱棣北伐之后,终明一朝,蒙古再也没有威胁明朝政权。后来虽有瓦剌部落兵临京师,但只一场北京保卫战便打的其一蹶不振。
朱棣当皇帝期间,对北方的蒙古发起了5次打击,虽然每次都取得了胜利,但却没有占领蒙古的土地,每次都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回。这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是朱棣北伐的目的性不强,到底是干什么?到现在都没人说清楚,现在看起来,更多的是抖皇帝的威风而已。既然目的只是武装游行,那么,取得的战果也就乏善可陈了。
其次,即便谈到战果,也真的没有什么好吹嘘的。虽然好大喜功的朱棣在生前就把5次北伐吹到了天上。但要知道,这个时候蒙古军队基本上还是一盘散沙,没有什么战斗力,遇到明军,就是逃窜。所以,朱棣基本上就是带着自己的人马去兜了一圈。明军在草原上游荡,也占领过草原上的一些城市,但蒙古草原当时的城市能有什么?至多只是存放物资的地方,明军就只是把这些东西运走或者烧掉,只能给蒙古人造成一些损失而已。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花血本做这样的事呢?自然是要向臣民宣扬自己的武功了。朱棣当皇帝,是靠武力夺取侄儿的位置,而当时明朝上下对建文皇帝的印象非常好,为了扭转这种印象,朱棣自然就要建立起自己的武功了,所以,他选择了自己已经了解的老对手蒙古,知道蒙古目前无法对自己构成威胁,教训他们一顿是最划算的。同时,要打蒙古,北京就成了后方供应的基地,这就提升了北京的战略地位,而故都南京的地位,自然就下降了。所以,他到时再提迁都,也就没有什么人反对了。
因此,在5次讨伐蒙古之后,朱棣就昭告天下,现在蒙古已经被自己平定了,但是残存的蒙古势力还是大明的威胁,所以,有必要把北京当首都,来防范蒙古人的进攻。同时,朱棣也不是傻子,不会让自己的后代当了皇帝还直接面对蒙古的刀兵。所以,他通过北伐,目的是把蒙古人尽量赶得远一些。然后呢?借口天下太平了,不需要藩王拥有武装了,所以,削藩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因此,对于朱棣来说,尽管打败了蒙古,但绝对不能占领蒙古的地盘。因为这样一来,就需要派王爷或者将领去驻守,同时,还要下放权力。但作为造反成功的藩王,他知道权力下放的后果就是再造一个自己,而这是绝对不可行的。所以,这就是朱棣多次北伐,却不去占领土地的原因,一切都是为了皇权安全。
相关文章
- 明朝朱棣的皇后是谁?
- 朱棣为什么立朱瞻基皇太孙?是因为:好圣孙,大明可旺三代
- 明朝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优秀的朱棣而选择柔弱的朱允炆?
-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南京不作为都城,而要重新大费周折的花精力重新迁都呢?
- 自己妃子与太监私通朱棣为什么却大杀宫女?
- 明太祖朱元璋白手起家 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 乞丐出身的朱元璋 最终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 朱棣有几个儿子,朱棣儿子都有什么结局?朱高炽病死、朱高煦被烤死、朱高燧善终
- 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朱棣?朱棣是一位好皇帝,却被后人痛骂几百年,这是怎么回事呢?
-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如此怨恨文人?
- 朱棣为何不传位给英勇善战的朱高煦而是传给肥胖迟钝的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