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鳌拜结党营私 不敬帝王 堪称清朝历史上最专政揽权之人 顺治为什么会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

鳌拜是清朝三代元勋、权臣,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结党营私,不敬帝王,为何能成为顾命大臣且权倾朝野?

大清王朝经过三代四位领导人的努力,终于在中原占住了脚。但是对于这个由少数民族新建的王朝来说,他们的政权还谈不上稳定,因为统治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所要面临的问题复杂繁多,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政治体制,使国家“机器”运转起来,这个问题可以仿效前朝假以时日可以解决。然而当下最为迫切和棘手的问题还是mín族矛盾和战乱之后的“经济建设”,能够及时解决这两个大问题,才能稳固大清政权,所以大清朝急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君主来“回狂澜于既倒”。

顺治皇帝年24岁就驾崩,遗诏三阿哥玄烨继承大统,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史称“四臣辅政”。就这样大清王朝新的“领导班子”就算搭起来了。而促成这一切的不是大行皇帝,而是太皇太后,那位被后人称为“孝庄太后”的女人。

这四位辅政大臣很明显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非爱新觉罗的异姓大臣,孝庄太后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因为吸取了“多尔衮僭越皇位”的教训,认为宗室辅政不利于皇权稳固。而且第一代战功显赫的亲王们都已经相继离世,承袭爵位的王爷们显然就没多大分量了,所以这次异姓大臣辅政也就没有那么多“节外生枝”之事了。

提起这四位辅政大臣,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鳌拜了,一说起鳌拜第一印象就是乱臣贼子,被“无情”得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最近的新闻也报道,在辽宁省大连庄河市的一个村庄,那里的居民多是鳌拜的后裔子孙,到现在还有人时而以“罪人”自称。其实,事出必有因,我觉得我们评价一个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根据结果而盖棺定论。

鳌拜何许人?鳌拜本姓瓜而佳,出生在满洲贵族家庭,他的伯父就是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是努尔哈赤时代参与议政的五大臣之首,是努尔哈赤的“铁哥们儿”。出生在这样将门,成年后的鳌拜便很容易就能够跻身于后金将领行列。鳌拜能够有这样一个“先人一步”的起点,那是他的幸运,但是真正的荣誉与地位,还得靠自己的奋斗。

鳌拜的成名之战就是攻占皮岛。皮岛是位于鸭绿江如海口偏东的一个小岛,大明王朝的抗金名将毛文龙就镇守此岛。毛文龙利用岛屿的有利位置,多次对后金发动游击战,袭扰后金后方。毛文龙就像扎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脚心里的钉子,使其无法大展拳脚,所以后金人对毛文龙可谓深恶痛绝。

让人意想不到的拔掉皇太极深恶痛绝之“钉子”的人,居然是明朝抗金名将袁崇焕,说实话这多少还是让后金人“惊喜”的,而先斩后奏执意处死毛文龙,正是袁崇焕最为后人所诟病之处。尽管毛文龙已死,但是皮岛的抗金势力还在,还是让皇太极忧心忡忡。皇太极想要在山海关与大明决战,首先就得拔掉皮岛这颗钉子。皇太极先是派遣贝子硕托协同降将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一同攻打皮岛,但是久攻不下。于是,皇太极责令英武郡王阿济格接替硕托,而鳌拜正是阿济格麾下的一名将领。

依照阿济格制定的作战方案,会兵分两路,一路军正面攻击吸引火力,二路军则趁机登岛,直捣黄龙一举拿下岛屿。鳌拜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主动要求带领二路军,登岛搏战。实际“声东击西”根本没起作用,明军主力炮火直接对向登岛的后金人。就是在这样困难的状况下,鳌拜身先士卒,迎着炮火登岛与敌人肉搏,最后硬生生地将皮岛攻下。

皇太极闻知攻占皮岛,可谓欣喜若狂。皇太极特地强调:皮岛虽小,但是战略意义极大。的确如此,朝鲜臣服,皮岛攻占,这对刚刚建立的大清真是意义非凡。在清除大后方各种敌对势力后,大清终于可以专心攻打最终的敌人——大明王朝。.

而鳌拜也因此役功勋卓著被赐爵三等男,并赐予“巴图鲁”称号。对于鳌拜而言,这一战成名的更大的意义就是被皇太极所注意,有意要重点培养为心腹。不久鳌拜就被编入镶黄旗护卫军。在后续对大明的战争中,鳌拜可谓越战越勇,例如松锦战役这样的重大战役鳌拜部都是主力军,建功立业自然不在话下。

皇太极对于鳌拜的赏赐也可谓毫不吝惜,从巴牙喇纛章京,再到三等梅勒章京,每次赏赐钱物甚厚,这样鳌拜就成为皇太极的绝对忠臣。据说鳌拜在战斗中,多次用身躯为皇太极遮挡刀枪和炮火,才使得皇太极化险为夷,。所以皇太极时期的鳌拜是大清难得的一员勇将,更是皇太极的绝对心腹嫡系。

皇太极对鳌拜的栽培没有白费。皇太极驾崩,在嗣位之君扑朔迷离之时,索尼、鳌拜等人站了出来,这些两黄旗的功勋之臣态度坚决地支持皇子嗣位,甚至不惜犯上作乱、以命相搏。正因如此,多尔衮才有所顾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让出近在咫尺的皇位。虽说,很难否认鳌拜等人有维护自身利益之动机,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出于对先帝的忠诚,如果仅为了利益,鳌拜等人完全可以投靠多尔衮,助其一臂之力,那样恐怕获得的利益会更大。

鳌拜等人虽然勉强保住了皇子的皇位,但是无法保证皇权旁落。多尔衮使用权宜之计,推举福临继承大统,济尔哈朗和自己摄政,然后多尔衮又利用手中权利,将济尔哈朗“挤走”,成功将大权独揽,这样当年那些如鳌拜等保皇派大臣们便厄运难逃。多尔衮一直处心积虑想要置鳌拜于死地,而且多尔衮给鳌拜“按”的罪名十分牵强,明显是打击报复,但是鳌拜最后都能得到免死,仅受到革爵免职,贬为庶人之类的惩罚,这就有些蹊跷了。

这里举一个例子,鳌拜随同豪格出征四川攻打大西张献忠,最终豪格凯旋而归。这本来是大功,但是多尔衮却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处置了豪格和鳌拜,豪格最后疯死狱中。而鳌拜,当时的罪名是支持豪格篡位,这样的大罪本来是要论死,然而最后也没被杀。作者认为,这期间鳌拜必定是得到了“大”人物的保护,而有此能量的“大”人物就是那位掌控大局的幕后女人——孝庄文皇后。换句话说,鳌拜已然成为皇太后的心腹之人。

正因鳌拜之忠诚,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对鳌拜格外倚重。他将鳌拜留在身边,不但做自己的保镖,更是授权鳌拜参与议政。要知道,鳌拜乃是武将出身,议政这类“文邹邹”的事情并不是他的强项,刚刚亲政的顺治皇帝也就十几岁,恐怕很多事情并非皇帝一人可以独断,而这种种安排还是离不开皇太后的幕后操控。

本人之所以敢于如此大胆猜测,并非毫无根据。有史料记载,年轻皇帝比较叛逆,和皇太后之间经常产生摩擦,而鳌拜经常充当母子之间的协调人,能够参与皇帝家事,可见鳌拜与这母子的关系绝非一般。另外,顺治十四年,皇太后病重卧床,鳌拜昼夜在宫中侍奉,以至于自己都顾不得吃饭和休息,为此顺治皇帝特地嘉奖鳌拜之忠心。鳌拜对皇太后之忠诚以及皇太后和皇帝对鳌拜之信任,由此可见一斑。所以,顺治十八年,鳌拜成为辅政大臣就必在情理之中了。

辅政初期,鳌拜还是有所顾忌的,毕竟他只是排在四大臣之末位。但是首辅索尼的“纵容”,甚至是“怂恿”给了鳌拜做大做强的机会,而“导火索”就是“换地事件”。苏克萨哈隶属于正白旗,而其他三位辅臣都属于两黄旗,所以他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另外,这两白旗在多尔衮执政时期迅速抬头,并且所获得的利益也是最优化,这本身就值得两黄旗羡慕嫉妒恨,所以多尔衮倒台后,两黄旗人一直在寻找时机压制两白旗。现在四大辅臣三位隶属两黄旗,看来时机已到,于是鳌拜就“跳了出来”要求两黄旗和两白旗换地。以苏克萨哈为首的两白旗众大臣自然不肯,于是鳌拜锋芒直指苏克萨哈等人。

这个事情的最终结果也是两黄旗无理的换取了好地,但是过程十分残酷,简言之鳌拜给除苏克萨哈外,那几位反对鳌拜换地的两白旗大臣被“扣”了一个很大的罪名,将这几人强行处死,苏克萨哈为求自保,只能沉默,不在公然对抗鳌拜,所以两白旗政治势力几乎被消灭殆尽。

这个事件,表面上看上去只牵扯鳌拜和苏克萨哈两人,但实际上这是四位辅政大臣,乃至整个八旗之间的内部政治利益之斗争。鳌拜只是在前面“冲锋”之人,“换地”也只是个引子,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彻底消灭苏克萨哈为首的两白旗政治势力。原本苏克萨哈和两白旗本是多尔衮和多铎的势力,所以这种政治分歧和利益冲突由来已久。

再加之,苏克萨哈是依靠背叛主子多尔衮才有今天的地位,这也让以忠诚为荣的索尼、鳌拜等人所不齿,所以我们相信,索尼和遏必隆在背后一直支持鳌拜,而实际上这种支持已经近乎公开化。而鳌拜得逞之后,变更加嚣张,变本加厉,开启了他的专权模式。所以鳌拜专权的机会是来自党派之争,更是由于利益集团更高权力所有者纵容之结果。

尽管“换地事件”索尼支持鳌拜,但是鳌拜的恣意妄为还是超乎索尼之预料,他忘记了鳌拜乃是武将出身,做事情不懂得收敛,甚至不留后路。其实换地之后两白旗的旗人们并没多倒霉,他们利用自己满洲旗人的身份恣意圈占汉人土地,这对于给刚刚经历战乱的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导致全国mín族矛盾骤升,国家之安定岌岌可危。

像索尼这样的历经四朝的大清高级文臣,他内心十分清楚鳌拜所作所为之危害,但是他也知道眼下还不是扳倒鳌拜的时机,因为鳌拜功勋卓著并且深受太皇太后之信赖,所以他十分精明地选择“退居二线”,以自己年老体衰为由在家中修养。索尼的蛰伏让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他开始发展自己的党羽,这些党羽唯鳌拜马首是瞻,这直接的后果就是威胁皇权,这让康熙皇帝,甚至是孝庄皇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实际上这也就决定了鳌拜最后的悲惨结局。

康熙六年,索尼病逝,在病逝前索尼上书要求康熙皇帝亲政,应该说索尼的这份生前奏本确实别有一番滋味。种种迹象表明,索尼并没有真正地淡出政坛,他的第三子索额图就是他在朝中的眼线。这个索额图就是日后康熙智擒鳌拜的第一功臣,虽然智擒鳌拜之时,索尼已经去世,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索额图之成就必定得到其父索尼的指点,甚至我大胆猜测,智擒鳌拜就是索尼一手策划,当然这是后话。

苏克萨哈十分识趣,见索尼上书归政,自己也上书请求康熙皇帝亲政,此时索尼已经去世,苏克萨哈次辅变首辅。两位首辅大臣都主张皇帝亲政,康熙皇帝就顺理成章的亲政了。但是鳌拜不这么想,尽管表面承认皇帝亲政,但实际上鳌拜还是将权利攥在手里。鳌拜甚至跋扈到了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苏克萨哈满门抄斩,康熙皇帝在明知苏克萨哈无罪的情况下,还是无力保住苏克萨哈。康熙皇帝已经忍无可忍了,他决心要除掉鳌拜。

威胁皇权自然是大忌,可是鳌拜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然十分危险,每日照常嚣张跋扈,不把年少的皇帝放在眼里。康熙皇帝正是利用鳌拜的狂妄自大,依索额图之计,以娱乐玩耍为掩护,培养了一批满汉贵族家的孩童。这些孩童每天以娱乐皇帝为由练习布库这一满族传统游戏,最后就是这些孩童将鳌拜一举擒获。

将鳌拜擒获之后,康熙皇帝迅速剪除鳌拜党羽,终于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亲政。而鳌拜则被康熙皇帝罢黜一切爵位,最后在狱中忧郁而死。据说康熙皇帝之所以没有将鳌拜直接处死,是因为鳌拜将自己身上的伤疤裸露出来,这伤疤都刻苦着鳌拜功绩,因而年轻的皇帝才心出恻隐,对其从轻发落。鳌拜专权就此终结。而索尔图也因为擒拿鳌拜有功,迅速称为康熙皇帝身边的近臣,委以重任自然不在话下。

鳌拜之所以从一介武夫而走上权利之巅,甚至到了威胁皇权的地步,应该说鳌拜自己的跋扈、狂妄的个性有很大关系,也与他自身修养不足,不懂得政治与权利“游戏”的基本规则,这些都是鳌拜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鳌拜所得到的背后支持与庇护,也恰恰给了他恣意妄为的好机会,这方面原因是不能忽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觉察到,一些潜伏在政治这潭深水里的一些真正的高人,巧妙地让鳌拜之所为为己所利用,例如那位死后被谥“文忠”的首辅索尼,他才是这一事件的最大赢家。

鳌拜凭什么成为顾命大臣且权倾朝野?

一:效忠皇太极为大清功勋之臣

鳌拜出生日日期已经无从考证,但根据可靠史料记载他出身名门,自小就练得一身武艺。他骁勇善战、早年间跟着皇太极南征北战得了一身的军功。皮岛之战鳌拜带领大军一举攻克明军的防守,而后他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这块重地。待鳌拜大军班师回朝皇太极给他加功进爵,一时之间他也成了皇太极身边的红人。

崇德年间鳌拜带领大军攻到了锦州,但锦州有重兵把守,清兵一时之间难以攻克。没过多久皇太极御驾亲征带领着一众将士来锦州帮助鳌拜,而后鳌拜便如虎添翼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内攻下了锦州。锦州大捷给清兵入关打下了一个稳定而坚实的基础,因此鳌拜在入关前后都是战功赫赫的红人。

皇太极病危之时皇位的继承人有皇太极长子豪格以及其十四弟多尔衮两立之说,因此皇太极驾崩后朝臣开始了一场大的皇位争夺战争。一半人拥立豪格,还有一半人拥立多尔衮,这时手握重权的鳌拜成了双方争夺的目标。但鳌拜忠心效力皇太极,他不想将先皇辛苦打下的江山让给多尔衮,于是他支持正统继承人豪格。

虽然事后豪格最终没有当上皇帝,即位的是顽皮孩童福临,但鳌拜对待皇太极的忠心可鉴,因此可以说他是大清朝的功勋之臣。小编觉得鳌拜之所以在清兵入关之后被重用就是因为他对皇太极忠心而且入关前后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顺治放心的将其封为顾命大臣还有下述一个原因。

二:顺治闻其忠心耿耿而重用于他

皇太极驾崩之后的皇位争夺战以幼子福临登基为终,但此时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多尔衮工于心计且睚眦必报,他对于当年争夺皇位时鳌拜不帮忙一事耿耿于怀,于是他多番打压鳌拜,致使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郁郁不得志。

顺治皇帝亲政之后迫切需要一群朝臣来辅助自己,他了解到鳌拜在豪格、多尔衮争夺皇位时立下了誓死效忠皇太极的誓言。于是他知道鳌拜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贤臣,随后他便开始重用于他。顺治病重时儿子年幼,因此他想挑选几位大臣辅政,而鳌拜就是其中之一。顺治驾崩后四位顾命大臣在灵柩前盟誓,而后鳌拜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揽权生涯。

可四位顾命大臣中索尼年事已高并不常常过问政事,苏荷萨哈因为早年效忠于多尔衮所以并没有让朝臣信服,遏必隆虽然出生名门可性情懦弱而没有主见,于是,辅政大臣中只有鳌拜一个人掌握着实际权力。时间一久他就有些心高气傲、不尊帝王了,所以康熙帝16岁那年下定决心要灭了他。

从一生军功得皇太极重用到依附错了对象遭受多尔衮的报复,再到顺治亲政他被重新重用,鳌拜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但这个人心气太高,又有一些居功自傲,所以最后他才会落得个被康熙剿杀且尊号全无的下场。不过康熙晚年念他早日的功勋又给他恢复了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