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乐毅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连诸葛亮都要崇拜他?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什么没有乐毅?

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为何没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每每自比“管乐”,“管”是管仲,“乐”就是乐毅。一个能被诸葛亮当成偶像的人,有多牛应该可想而知。

怀才不遇的他碰上明主

乐毅的先祖是魏国名将乐羊魏文侯将灵寿作为他的封地,乐家世代居于灵寿,传到乐毅时,此地已是赵国的领土。乐毅戴着“将门之后”的标签长大。他是赵国能文能武的高富帅。当时的赵国虽是强国,但正处于宫廷内乱之中。乐毅觉得还是别在赵国当官比较安全,一不小心站错队就有杀身之祸。他赶去投奔魏国,去先祖战斗过的地方寻找大好前程。魏王当然知道乐毅并非浪得虚名,但也只给了他一个闲职。少干活,多拿钱;不干活,也拿钱。这是很多人的目标,但乐毅并不甘心。他还年轻,还有梦想。

而此时,北方的燕国刚刚经历过一场大乱。刚刚即位的燕昭王一心想治理好国家,以报齐国杀父破国之仇,于是大举招贤纳士,在国都附近兴建了一座高台,台上放置黄金,专门赏赐前来燕国的人才。一时间,名闻天下,应者如云。乐毅听说了这一消息之后,便向魏王找了个借口,前去出使燕国。一个怀才不遇又心比天高的年轻人,碰到一个求贤若渴又苦大仇深的老板,二人一下碰出火花。

乐毅也不再管自己魏国使者的身份,成为燕昭王的亚卿。现到看来,乐毅的择主观念和诸葛亮也很像,选的都不是强势的一方,而是一个能展平生所学的舞台,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君。

占领临淄替燕昭王复仇

乐毅和燕昭王协力,将燕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一晃28年过去,昔日贫弱之燕已成强国,而白衣飘飘的乐公子,也成了两鬓斑白的老臣。此时齐国的国君已经是齐宣王之子齐闵王。齐国陆续和各国结怨,甚至一度想灭掉名义上的中央政权周天子,突破了诸侯国的底线。在这样的背景下,燕昭王提议伐齐。

而乐毅认为,由燕国单独出兵并非上策。首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齐国毕竟地大人多,纵然燕国能侥幸“惨胜”,也会元气大伤,又怎能确保临近的赵、魏、韩三国不分一杯羹?所以,与其与齐国单挑,不如联合其他国家群殴之,如此胜算更大,对燕国也更安全。燕昭王同意了乐毅的提议。于是,在燕国的倡导下, 公元前284年,乐毅作为统帅,率五国联军伐齐。在济水之西一举击溃齐军主力。除燕国之外,其余四国主张撤兵。

乐毅知道穷寇莫追,但更知道燕昭王对齐王恨之入骨,不灭齐国誓不罢休。于是,他没理会回撤的四国兵马,而是指挥燕军直捣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被吓得狼狈逃到莒城。乐毅率领燕军杀入临淄,将齐国的金银财宝连同祭祀器物,统统运回燕国。此后,乐毅又派兵攻打莒城。齐闵王忙向楚国求救,楚王派淖齿为将,打着救齐的旗号,乘机占领原属齐国的淮北等大片土地,而且深入莒城,和燕国平分齐国的疆土。不久,齐闵王便死在了淖齿手中。消息传来,燕昭王仰天长啸,痛哭流涕。卧薪尝胆近30年,破国杀父之仇终于报了。

围困即墨故城,收买人心?

乐毅大获全胜。然而,历史演进到此处,史学家们的笔法开始暧昧起来。《史记》称,燕昭王听闻大捷,亲自到济水边上犒赏三军,并封乐毅为昌国君,封地就在山东境内,还派他攻打其他没攻下的齐城。《资治通鉴》的记载明显不同,也更详细,说乐毅攻破临淄后,禁止劫掠百姓,消除恐惧心理。同时,废除齐闵王苛政,任用当地贤人,并在临淄城郊祭祀齐桓公和管仲,让齐国上下心悦诚服。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用6个月,就攻下了齐国70多座城池。齐国境内,只剩两座城未能攻下。一座是莒城,一座是即墨。当然这里的即墨是指即墨故城,现位于平度境内。莒城仍由齐国皇室占据。齐闵王死后,儿子法章即位,这就是齐襄王。而即墨在原来的主将即墨大夫战死后,田单被推选为主将。他才是乐毅遇到的真正对手。

田单死守即墨,乐毅久攻不下,于是改变策略,命燕军离城九里安营扎寨。还下令:“如果城中百姓出来,可以放他们走。看到穷人,就发给盘缠。此为攻心之法。”这样一围就是三年。这时,在燕国已流言四起。一位侍臣上奏:“乐毅很轻松就攻下七十多座城,为什么剩两座城就打不下来了?其实,他是不愿攻,攻下之后他不就得班师回朝了吗?他想收买人心,以便自己当齐王。这几年乐毅没反,是挂念着自己在燕国的妻儿。可齐国美女众多,他也快把妻儿忘了……”这种话最狠毒。

平度文史专家陈传瑜分析说,放眼中国历史,你会发现,若想扳倒某位重臣,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在皇帝面前说他可能要造反。即便“莫须有”,即便皇帝是明君,也会立刻拿放大镜来观察你,只要有一点蛛丝马迹,他就会痛下杀手。在这种情况下,燕昭王才亲自去犒赏三军。只不过,燕昭王表现得很大度。他不但当面杀了那个打小报告的侍臣,还说:“乐君替寡人报仇,齐国本就该归你所有。试想,假如乐君和燕国结盟,那是燕国的福分。”

燕昭王又下诏,赐乐毅之妻王后的衣服,赐给他儿子公子之服,并赐车马,欲立其为齐王。乐毅吓得跪倒在地,冷汗直流,连称自己一心忠于燕昭王,誓死不当齐王。史官写道:“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乐毅想不想当齐王?这是历史的谜团。陈传瑜说:“你想想,当初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行你就自己当皇帝,诸葛亮为什么吓得要死?因为一旦答应立刻就有性命危险。这和乐毅有点像。”

不过,齐国人对乐毅确有好感。至今古岘豆腐仍是一大特色,传说就是乐毅所传。而对即墨围而不攻,也受慢火炖豆腐才好吃的启发。昭王回去不久就去世了,燕太子即位,这就是燕惠王。随着新王即位,乐毅的命运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变。

“战国四大名将”的称呼,主要来自于《千字文》中“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其中的“起翦颇牧”说的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没有乐毅。实际上,乐毅的功劳丝毫不亚于上面的四位。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乐毅以弱伐强。无论是白起、王翦,还是廉颇、李牧,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他们国家非常强盛的时候。白起处在秦国向六国发起总攻的时候,王翦处在秦国收割六国的时候,廉颇时期的赵国,差不多是当时七国中最强盛的之一,李牧也生活在和廉颇比较接近的时代。而乐毅的燕国,本来就是一个弱国小国,刚经历了被齐国灭了的悲剧,只不过燕昭王在赵国的帮助下,重新复国。也就是说,当时的燕国是相当弱小的,而齐国是相当强大的。

其二,差点灭掉齐国。战国末期,除非到最后关头,战国七雄中,要一鼓作气差点灭掉别的国家的,几乎没有。白起百战百胜,但他只打了长平一战后,就没有再往前推进了。后来秦王让他继续进攻赵国,而他认为,赵国是不可战胜的,因而拒绝再打,如果他很听话,说不定他就打败了。廉颇主要以守城出名。李牧则主要功绩在打匈奴,当然也没有把匈奴给灭了。王翦虽然灭了多个国家,但那是在最后关头,没有可比性。乐毅以弱打强,却还把强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的,这种战功,“战国四大名将”都是不具备的。

既然乐毅的功劳毫无亚于这四位,为什么他却没有进入“四大名将”的行列呢?

首先,是因为时代的差异,当时的时代没有他,不可以做对比,乐毅生活的朝代也是厉害人物很多的,不是当时的那个时期所能比的。当时的战国四大名将都是后期的人物,虽然当时人们都夸赞这四个人的战绩,但要拿到乐毅等人的那个时代,乐毅他们也未必会输,因为他的一些战绩拿出来也是十分可怕的。在战国早期人物中,我要着重说一下吴起,他和乐毅一样都是战功赫赫,一生没有打过败仗,但是他也和乐毅一样没有在这名将的名单之中。虽然战国前期的将领们都才华横溢,但是也是为了防止后人弄混,所以才没有将他们放在一起。

其次,这四位名将参加的战役是历史上最激烈的,规模最大的。白起和王翦是秦国的将领,廉颇和李牧是赵国的将领,所以这两个国家在群雄争霸的时期,迅速的脱颖而出,战斗力极其的强大,一个人顶上好几百人甚至好几万人,可见这俩人的聪明才智有多强,那些国家的人没有办法去相比,而其他的五个国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慢慢的都走向了衰败。

最后只有这两个国家还依然保持的原来的强盛,还在继续挣扎着,继续比拼这。所以,当时的战役也都聚集在这两个国家之间,而且这四位将领在战场上常常能见到他们的风姿。长平之战应该是战国时期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战役,当时白起与廉颇就在这两场战役中对弈,是一场这么长时间仅有的一场对打。王翦也在横扫六国之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很多的封赏。还有李牧,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这个人也是极其的厉害,有他在的时候,赵国就显得十分的强大,可以赵国一直与秦国相抗衡。

再一次到了战国前期,参加这种重大战役的机会很少,所以乐毅他们也是很少有机会当上主帅,更不用想出一些命令,带兵打仗也是不大可能的,在这很少的机会,他就不能发挥他的才能,很多建议都不会得到任用。而且当年攻下七十座城池时,他率领的可是五个国家联合起来的军队,虽然这确实是一场漂亮的战役,但是并非只有乐毅他们国家出力,而是有其他国家的帮助。

最后,在五个国家联合的士兵当中,最属燕国兵力弱,而力量最强大的是赵国的军队,当年赵国学习胡人服饰来改良将士们的服装,战斗力明显的提升了。其实乐毅能够打一场这么完美的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国的兵力,再加上当时的齐国君主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在战场上瞎指挥,所以这一系列的原因就促成了这场战争,相比后期的四大名将可就差远了,而且他这一生中除了这场战役也就没有别的战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