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除掉韦氏集团 又一次夺回李家天下 唐隆政变成功后为什么众人要拥立相王李旦 而不是功劳更大的李隆基?
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唐隆政变成功后,为何众人要拥立李旦,而不是功劳更大的李隆基?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给子孙作出榜样,他的子孙们也总喜欢用暴力夺取皇帝宝座。公元705年,宗中李显从母亲武则天手中夺回李家天下。唐隆元年,临辎王李隆基又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除掉韦氏集团,又一次夺回李家天下,不久当上皇帝,即唐玄宗。唐隆政变是李隆基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于公元710年在帝都长安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
因爱放纵,韦后专政。
唐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与别的皇帝不同,第一他是从自己哥哥李贤手中接过皇帝位,二是自己虽然为皇帝,但是大唐的实际统治者是他的母亲武则天。也想有一番作为的他不想时刻被母亲牵制,极力想拜托武则天得控制。他准备提拔自己的岳父、老婆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出任宰相,但都被武则天拒绝了。
心情极度愤怒和郁闷的他在与母亲的争执中表达了对自己老婆的爱和信任,李显怒说,假如他愿意,可以将天下给韦元贞。这样危险的想法和刺激的话语让武则天大为震惊。随后,唐中宗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幽禁于房州,韦氏紧随其后。曾经的皇帝,如今被贬囚禁,内心内心何等凄苦,好在韦氏不离不弃,这估计是他唯一值得欣慰的。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李唐复位,唐中宗李显被接回长安重新做了皇帝,韦氏顺其自然地成为皇后。重登帝位,不免感慨万千。他觉得最为感谢的人就是他的妻子韦氏。皇室宫廷的爱往往伴随着权利金钱的交易。他对她的爱到了一种完全纵容的地步,这样的纵容导致了韦后野心膨胀、无法无天,已经找不到当年那种对丈夫的爱和关心,取而代之的是对权利的无限渴望和对皇位的耿耿于怀。
她开始大肆网络亲信,培植势力,勾结当朝宰相武三思,不断掌握朝中大权,一时间权倾朝野,在朝中逐渐形成了以韦后为首的“武韦”政治集团。韦氏不仅要李显的天下,私生活也特别淫乱。710年,朝中大臣指责韦后淫乱宫中,给皇帝戴绿帽子,这可是欺君之罪,韦后害怕极了,但转眼一想她好像又什么都不怕,于是与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一起将他毒死。权利面前没有任何感情可言,一任皇帝被三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可见唐朝皇室乱到了一种境界。
少年英雄,除难平乱
李氏江山几经周折,先是被武则天控制,如今又被韦氏控制,一次又一次的宫廷内斗在这里上演。女人当权自古以来就不被传统思维所认可接受。不管是武则天还是太平公主,还是韦后或者是安乐公主,她们要么是皇帝的老婆、要么是皇帝的女儿,都不是正真的大唐王朝的合法继承人。现在这些人祸乱宫廷,危及李家祖先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江山,那些李家的子弟,真正具有继承人资格的皇室子弟当然大为不满。李隆基就是这些人的代表。
李隆基,685年生于东都洛阳,那时候他的父亲李旦还是皇帝;五岁的时候,李旦被武则天废除,李隆基跟着父亲入住东宫;先后被封为楚王、临淄王,公元708年,兼任潞州别驾,年仅23岁。唐初州的长官叫刺史,别驾相当于副刺史。作为李家的后代,看到朝堂之上妇人作乱,内心便隐隐发誓,定要从这些人手里夺回属于李家的天下。
有才之人并不缺乏远大的政治抱负,借着自己特殊的身份,他广泛结交有识之士,尤其是主动依靠手中握有大权的太平公主。此时,朝中其实已经形成了以韦后、武三思为首的和以李隆基、太平公主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只不过后者看起来更势单力薄,没有引起对手的注意。
公元710年,相王李旦被老婆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设计毒死,儿子李重俊被韦氏立为皇帝。消息一出,李隆基再也坐不住了。因为他早就在暗中观察,就等时机到来。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和缜密的行动安排,李隆基政治集团发兵救难。从史书记载来看,整个过程有计划有组织,行动严密,配合有序,最终取得成功,诛杀韦氏、武三思等人。
其实这场政变中,几乎看不到李旦的身影,我们知道发起人是李隆基,参与的有太平公主、陈玄礼、刘幽求等人。《旧唐书》中详细介绍了,李隆基等人从密谋到实行,这一连串的细节,唯独不见李旦起到什么作用。《资治通鉴》中也说:“今启而见从,则王预危事;不从,将败大计。”
就是说当初有人建议李隆基,让他把计划告诉相王李旦,可李隆基认为,不应该把父亲牵扯进来。万一说了之后,父亲反对这件事,那就更糟糕了。简单来说,就是李旦完全没参与这件事,直到唐隆政变成功后,李隆基才向父亲请罪:“隆基出见相王,叩头谢不先启之罪。”李旦也没有怪他,说这是为了李唐江山着想,反而肯定了他的功劳。既然连李旦都承认了,在这场政变中,李隆基的功劳最大,那为何成功以后,众人要拥立李旦为帝,而不是李隆基呢?
第一、政变得以成功,有赖于相王的威望。相王李旦是什么身份?他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儿子,是唐中宗的亲弟弟,当初也是做过皇帝的人。他在唐朝是属于根正苗红的皇室子弟,此时唐中宗已死,没人能超越他的身份。这时候李隆基想发动政变,就要得到士兵们的支持。那些将领自然大多愿意,可士兵很多都是墙头草,他们不愿草率跟人参与政变,毕竟不知道最后谁输谁赢,搞不好自己小命就没了。因此难保李隆基在密谋阶段,没有用到父亲的名号,众人一听连相王都支持,自然就一边倒,拥护李唐正室皇族了。
第二、李旦是最佳继承人。李旦是唐中宗李显的亲弟弟,之前李显就想封他为“皇太弟”,只不过被他拒绝。此时李显的其他儿子都死了,李重茂又被迫退位,皇帝没有儿子继位,那自然就该由兄弟继位了。当时众人起草的李重茂禅让诏书,就提到了“兄终弟及”这一点。
第三、李隆基、太平公主预谋政变,李旦不会不知情。自从唐中宗去世起,李隆基等人便开始密谋,一直到政变发生,前后大约二十天。要知道,计划一场政变并不容易,要准备的东西,联络的人都很多。不管李隆基如何小心,也不可能瞒过李旦,毕竟父子俩同在一个屋檐下。可见李旦对此事心知肚明,只是他也支持政变,便没有干涉。以至于后来政变成功,史书上将所有的功劳,都归于李隆基所有。加上第一点所说的,李旦的影响力对政变起到积极作用,所以他表面上似乎什么都没做,实际上却做出很大贡献。
第四、太平公主不会同意拥立李隆基。李隆基在政变中功劳很大,但太平公主也不会选择支持他,因为这个侄儿很有能力,是太平公主最大的对手,她不会那么傻,将敌人扶到皇位上去。可李旦就不同了,他是太平公主的哥哥,如果是他登基,太平就能慢慢对付李隆基。以李旦对妹妹的宠爱,说不定今后可以说服他,立自己为“皇太妹”,这样就能效仿母亲武则天了。
第五、李隆基有自己的小心思。从表面来看,这场政变是李隆基辛辛苦苦组织的,到头来,他却拱手将成果让给父亲,其实这才是李隆基的智慧。那时候的他不过二十多岁,不管是执政的能力,还是在朝中的威望,都比不上父亲李旦。现在自己立了功,将皇位送给父亲,一来彰显了自己的孝心,二来让所有人都夸赞他,将来李旦要立储君的时候,李隆基的赞成票就更多了。而在李旦执政的这段时间内,李隆基也可以韬光养晦,一面培养自己的势力,一面设法制衡姑姑太平公主。
事实证明,李隆基的决定是正确的。李旦登基后,就立即决定要立太子,原本想立嫡长子李成器,奈何李隆基的功劳太大,在朝中早已有得到不少重臣的支持。加上李成器喜好诗书,不愿参与政事,便主动提出把太子之位让给弟弟。
综上所述,众人拥立李旦,是因为李旦的身份、威望能让所有人信服,同时又能使太平公主不敢轻举妄动。只可惜,一切的风平浪静,都只是表面现象。背地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直斗的不可开交,李旦最后为了结束两人的斗争,直接选择传位给李隆基,给众人来了个措手不及。
李旦以为自己主动退位,将皇位继承人定下来,就能平息妹妹和儿子的战争。不曾想,李隆基一即位,就将姑姑给杀死了。这一切原不是李旦所想,可事实已定,他干脆正式归政于皇帝,自己去颐养天年了。这一连串因武则天而起的效仿事件,终于从太平公主自尽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归于平静,实现了真正的风平浪静。
相关文章
- 魏征死后李世民活了多少年 唐朝高僧逝世时间
- T1击败TES夺冠,Faker(李相赫)获得FMVP
- 刘秀,李世民,朱元璋的名号、年号、谥号、庙 光武帝定西汉皇帝庙号
- 飞将军李广作战英勇 战功赫赫 为什么一生郁郁不得志?霍去病和卫青能大败匈奴 为什么成名已久的李广却是失败呢?
- 牛李党争是一场祸及唐朝半个世纪的政治风暴 牛李党争的主要分歧是什么?牛李党争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有哪些?
- 唐隆政变是大唐史上规模最大的宫廷政变 避免大唐再一次陷入女主篡权的乱局 为什么韦氏集团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李隆基等人打败?
-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什么为被誉为太平天国第一名将?同是被俘虏 为什么陈玉成不写下一字 而李秀成却有五万字的自述?
- 李莲英的棺材被打开之后众人都被吓坏了
- 为什么李广不是大败就是大胜?他的这一做法,一般人千万不能学
- 李自成能迅速灭亡明朝 在清军面前却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昙花一现的李自成突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