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能力究竟如何?他到底算不算一位军事家?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 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外交、理政,还是治民、统军能力等均堪称一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但是近年来,许多人对诸葛亮军事才能并不认可,他们觉得都是三国演义过度“美化”了诸葛亮。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他到底算不算军事家?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背后的真相
对诸葛亮的出身和早年经历,《三国志》记载得十分简略:“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看这段文字,诸葛亮给人的感觉是: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诸葛圭死得早,自己和弟弟诸葛均是由叔叔诸葛玄带大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玄先投靠袁术,后投靠刘表,在荆州离世。叔叔去世后,诸葛亮留居荆州,一边种地一边读书,虽心怀匡扶天下之志,却不被当时的人认可,唯独好朋友崔州平和徐庶认可他。
接下来的历史事件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从此出山辅佐刘备打天下。很难想象,诸葛亮常年隐居,居然能提出决定天下走势的战略,给刘备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因此,有人视诸葛亮为天才,说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平心而论,说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确实有过誉之嫌。实际上,诸葛亮在荆州的人脉圈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他的人脉圈子对他开拓眼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妻子是相貌丑陋但才华出众的黄月英。黄月英的父亲是黄承彦,也就是诸葛亮的岳父。那么,黄承彦的岳父又是谁呢?黄承彦的岳父名叫蔡讽。除了黄承彦这个女婿外,蔡讽还有两个女婿,他们一个是当朝宰相张温;一个是荆州刺史刘表,也就是蔡瑁姐姐的老公。
黄承彦、崔州平、徐庶皆是名士,蔡氏是荆州当地的名门望族。现在把诸葛亮和黄承彦、蔡讽、蔡瑁、刘表关联起来,再清楚诸葛亮隐居的地点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处这个事实,而襄阳正是荆州的政治中心,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诸葛亮既身在荆州名士圈的中心,又身在荆州权力圈的边缘,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不可能的,在人脉资源和政治资源都占有优势的情况下,他反倒能及时“闻”天下“诸侯”之兴衰,明天下形势之走向。
建安十二年和建安十三年间,刘备三顾茅庐时,曹操已经打败袁绍及其诸子,局部统一北方,中国南方只剩下益州刘璋、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三大势力。对刘备而言,他再想一口吞并天下已是痴人说梦话,若依照“隆中对”先占领荆州和益州,再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后抓住机会吞并中原无疑是比较合适的发展策略。
诸葛亮出山后,做了两件有明确记载的事情。第一件,为刘表的儿子刘琦出谋划策,让刘琦出镇江夏,避开了家族的内斗和蔡家的势力。第二件,曹操攻占襄阳后,跟随鲁肃到江东,劝说孙权抗拒曹操,促成了孙刘军事联盟。通过这两件事情,诸葛亮初步展现出了处理内政和外交的才能,至于《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之类的故事,前者实际上是刘备所为,后者完全是杜撰出来的。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为刘备承担着类似萧何的角色。建安十六年,诸葛亮带领赵云、张飞等离开荆州,支援刘备进攻益州,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独立领兵作战。对诸葛亮的这次作战,《三国志》简略记载道:“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可以想见,诸葛亮在赵云、张飞等将领的帮助下,在进兵途中并没有遇到多大困难和阻力。
我相信,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通过观察张飞、赵云等将领的表现,一定学习到了不少有关战争的实际经验。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外出作战时,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更是把萧何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只管理内政”到“军政一把抓”
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两年后,刘备因伐吴失败,身患重病,在永安驾崩。刘备临终前,安排诸葛亮辅佐十七岁的太子刘禅。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之,蜀汉由此形成了“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局面。
也是从此刻起,诸葛亮不再只管理蜀汉的内政,开始全面负责蜀汉的军事、政治、外交等方方面面的事务。对诸葛亮来说,处理内政和外交本是他的强项,自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山以来,他已经积累了十余年的内政和外交经验,唯独军事上的经验欠缺。
这时,蜀汉境内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叛乱,一个严峻的考验来到了诸葛亮面前。建兴元年,越巂郡的高定、益州郡的雍闿和孟获、牂柯郡的朱褒趁蜀汉政权不稳之际发动了叛乱,他们不仅占据了越巂、益州、牂柯三郡,还勾结东吴孙权,动摇了蜀汉政权对整个南方的统治。
面对这场危及蜀汉政权的叛乱,诸葛亮并没有急着出兵讨伐,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先从内政和外交着手,对内“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以增强国力;对外恢复蜀汉和东吴的联盟关系,以解除外患。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诸葛亮在建兴三年率军发动了南征,他从成都出发,沿水路南下,抵达安上县。在安上县,诸葛亮兵分三路进讨叛军,他亲自进攻越巂郡,分派李恢进攻益州郡、马忠进攻牂柯郡。
诸葛亮不求速胜,驻军卑水,正面牵制高元。与此同时,诸葛亮对高定和雍闿分化瓦解,促使高定和雍闿矛盾激化,不久,高定的部将杀死雍闿,孟获取代雍闿占据益州郡,越巂郡和益州郡从此不再联合,各自为战。越巂郡和益州郡的联盟解散后,叛军内部的猜忌逐渐加深,牂柯郡很快也成了孤军。
随着战争形势对诸葛亮越来越有利,诸葛亮、李恢、马忠各率本部兵马对三支孤立的叛军发动了进攻。三路兵马中,诸葛亮击败高定,平定了越巂郡;马忠击败朱褒,平定了牂柯郡;只有李恢没有取得全胜。诸葛亮为尽快平定叛乱,亲自率军南渡泸水,一举击败叛军,生擒了孟获,然而孟获十分倔强,对诸葛亮并不服气,诸葛亮没有按军法处置孟获,而是放走了孟获,让孟获领兵和自己再战。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孟获最终心服口服,历时数年的叛乱遂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对敌人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把兵书上的理论应用到实战中,全面展示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弥补了自己的军事经验,为北伐成功奠定了心理基础。
北伐中原
建兴五年,诸葛亮屯兵汉中,使用一年的时间把汉中建设成了北伐魏国的基地。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正式出师北伐,他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让赵云、邓芝率领偏师出兵斜谷,以吸引魏军主力;自己率领主力出兵祁山,进攻陇右诸郡。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心里为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这个计策而感到遗憾。
按照魏延的看法,镇守长安的夏侯楙“怯而无谋”,诸葛亮只要派他率领五千精兵沿着子午谷偷袭长安,夏侯楙一定会吓得弃城而走,如此以来,长安唾手可得。而后,诸葛亮率领主力沿着斜谷北上,赶在魏国援军抵达前到长安和魏延会合,一举平定魏国咸阳以西的土地。
在讨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以前,我们先来看下魏国和蜀汉边境的地理形势。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之间横亘着秦岭山脉,在茫茫群山中,只有几条谷道可行,除了魏延所说的子午谷和斜谷外,还有陈仓道和骆谷道等谷道连接着两个平原。即使是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连接四川和陕西的主要交通线也是沿着谷道修建的,足见穿越秦岭山脉是多么不易。
让我们再回到三国时代。魏延的计划若要成功,就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魏延穿越子午谷时,实际上是在魏国境内行军,因此一定要保证不被魏军察觉;2,魏延穿越子午谷后,一定不能被魏军发现,只有这样,蜀军才能直达长安城下;3,魏延抵达长安后,夏侯楙一定要弃城而走,只有这样,长安的局势才会不稳;4,诸葛亮一定要在魏国援军抵达之前赶到长安,和魏延会师。
事实上,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绝非易事,任何一个环节只要出现问题,诸葛亮都会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如果诸葛亮和魏延不能顺利攻克长安,首先,蜀军会面临粮食紧缺,而粮运困难的问题;其次,陇右魏军和关东魏军援助长安后,蜀军会被魏军两面夹击,就连为数不多地退路也会有被切断。
秦岭地区交通不畅的地理形势注定了蜀军不能像吴军那样利用水道进退自如,魏延的计策因此充满了风险,而先攻占陇右诸郡,则能使蜀军占有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为下一步进攻关中平原打下基础。诸葛亮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后,赵云和邓芝的偏师成功吸引了魏军的主力,使蜀军主力有了充裕的时间攻略陇右诸郡。
诸葛亮治军严明,戎陈整齐,号令明肃,陇西、南安、天水三郡先后归降,魏国朝野震惊。魏明帝御驾亲征,坐镇长安,一面派曹真进攻赵云和邓芝,一面派张郃进攻诸葛亮。诸葛亮见招拆招,也派马谡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街亭防御魏军的进攻。由于马谡被张郃击败,蜀军全面溃败,对蜀军有利的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诸葛亮只得结束北伐,放弃三郡,重回汉中。
总结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其战略是高明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一是兵力分散,把战线拉得太长,在未能完全控制街亭等战略要地的情况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陇西郡和南安郡,不能及时得到魏国援军的动向;二是马谡指挥失当,致使街亭失守,使魏国援军能够长驱直入。这次失败对诸葛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诸葛亮用兵更加谨慎,对分兵作战不再轻易使用。
建兴六年冬天,诸葛亮第二次出兵北伐,这次,他不再分兵,而是亲自率军进攻陈仓,以控制陇右诸郡和关中平原间的重要据点。由于曹真早就派郝昭驻守陈仓,郝昭坚守城池,诸葛亮久攻不下,蜀军粮食耗尽后,诸葛亮只得撤兵。魏将王双趁势追击蜀军,诸葛亮临危不乱,一战击败魏军,斩杀王双,遂顺利班师。
建兴七年,诸葛亮派陈式进攻魏国的武都郡和阴平郡,魏将郭淮闻讯,率军欲进攻陈式,诸葛亮亲自率军防守建威,使陈式的后方没有受到威胁,陈式遂顺利攻克武都郡和阴平郡。建兴八年,魏明帝派曹真等讨伐蜀汉。曹真率军从子午谷进兵,诸葛亮在子午谷口的成固、赤阪做好全面准备,不给曹真继续前进的机会。曹真进不能进,又遭遇连月大雨,粮食紧缺,只得撤兵。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二次出兵祁山,以进攻陇右诸郡。此时,曹真已经去世,司马懿开始主持关中的军事。司马懿得到诸葛亮进攻陇右的消息后,迅速率军抵达上邽,而后留部将守卫上邽,自己率军救援祁山。诸葛亮闻讯后,留兵围攻祁山,自己率军迎战司马懿。司马懿敛兵坚守,不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去哪儿,司马懿就尾随到哪儿。
诸葛亮见状,边退兵边引诱司马懿出战,司马懿遂派张郃进攻防守南围的何平,自己亲自率军进攻诸葛亮,诸葛亮派魏延等迎战司马懿,一战击败司马懿,取得“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的战绩,司马懿从此再也不敢出战。诸葛亮久攻祁山不下,又因粮食告急,只得撤兵汉中。司马懿趁势派张郃追击诸葛亮,当张郃追至木门时,诸葛亮埋伏的兵马杀出,弓弩乱发,张郃最终死于箭下。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经过长期筹备后,出兵斜谷,屯兵五丈原。表面上看,诸葛亮这次北伐是为了进攻关中,实际上,他还是想进攻陇右。诸葛亮本想攻占北原,切断关中和陇右的联系,却不料被魏将郭淮识破。郭淮率军占领北原后,和屯兵马冢、武功的司马懿成掎角之势,遏制住了诸葛亮的攻势。
诸葛亮见蜀军不能进兵,便在渭南屯田,以做长久打算。为了让司马懿出战,诸葛亮还给司马懿送去了女装,司马懿吃过诸葛亮的亏,说什么也不再出战,诸葛亮无可奈何,只能和司马懿展开漫长的对峙。最终,诸葛亮的身体因繁重的事务而越来越弱,病死在了军营中,其占领中原的梦想至死也没能实现。
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他都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占领陇右。除了第一次北伐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外,其他几次都有所成就:第二次北伐斩杀王双,第三次北伐攻克武都郡、阴平郡,第四次北伐大败司马懿、射杀张郃,第五次北伐更是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和司马懿对峙数月。在蜀军和魏军的历次野战中,诸葛亮几乎都能占据优势,就连作战经验丰富的司马懿也不敢轻易和诸葛亮作战,足见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水平有多高。
诸葛亮死后,蜀军撤军,司马懿半信半疑,率军追击时丝毫不敢大意,当蜀军安全撤退后,司马懿这才得知诸葛亮已经去世的消息,百姓为此嘲讽司马懿曰:“死诸葛走生仲达”。百姓嘲讽司马懿是有理由的,司马懿分明是主场作战,却处处被诸葛亮客军牵制,由此可见,诸葛亮治下的蜀军多么号令严明,军容整齐,司马懿想要进攻蜀军,不得不谨小慎微。
诸葛亮在北伐时也发挥了自己擅长外交的能力,他一面联合孙权,从东线牵制魏军;一面联合鲜卑,从北线牵制魏军。从某种意义上,诸葛亮并不是孤军作战,他是在和孙权、鲜卑并肩作战。诸葛亮的军事生涯虽然只有十几年,但取得得进步和成就却很大。如果只单纯从军事的角度看诸葛亮,诸葛亮确实“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但是考虑他既擅长外交,又擅长发明,诸葛亮实际上是一个全能型的军事家。
诸葛亮把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融合在一起的理念无疑是一种先进的军事思维,他的这种理念在后世被广泛认可,诸葛亮无愧于军事家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