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张辽除了勇武外还有哪一点让曹操另眼相看?张辽为什么却成为了三国降将中最受信任的人?

张辽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不仅智勇双全,而且为人忠厚坦诚。后人评价“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第一”,看中的或许只是张辽的战绩,但其实从曹操曹丕的视角去看,张辽敢于牺牲、忠诚不二、心无旁骛才是更可取的,这些都是职业军人应有的典范。

曹操手下战将如云,排起次序来,张辽应该在前几位,五子良将之首,勇猛善战与关公可以并列,逍遥津一战,名垂青史。征战四方,赫赫武功,死后的谥号是“威侯”,果然千年之后,凛凛威风依旧慑人。业务能力超强,更为重要的是张辽的职业操守更好。忠于职守,公而忘私,为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是张辽将军的为人写照。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孙权率十万大军攻合肥。时曹操征汉中,留张辽、乐进、李典三将率七千人守合肥。留下一封信,告诫诸将说,敌军来攻,张、李二将出击,乐将军守城。张辽说:“魏公远征在外,等到救兵来,敌人已吃掉我们了。所以叫我们在敌军没有合围前主动出击,打掉敌人的锐气。这样再来守城,则大家安心,就不怕敌人。成败在此一战,大家不要犹豫了。”乐、李二将表示赞成。于是招募敢死队八百人,杀牛犒劳大家。吃饱喝足,摩拳擦掌,准备战斗。

第二天天刚亮,张辽李典率八百人出战。张辽披两重铠甲,手挥大戟,一马当先,直杀进孙权军中。一口气砍倒几十人,手斩两名大将。大声喝道:“张辽在此!”跃马挺戟,直冲进吴军营垒,杀到了孙权的大旗前面。孙权大惊失色,左右将士都慌成一团,簇拥着孙权登上一个小山,用长戟四面拦住。张辽大叫孙权下山来一战。

孙权不敢动,定睛细看,张辽所部人马不多,急挥军四面团团围住曹军。张辽全无惧色,左冲右突,挡者披靡。率手下十几骑一下子冲出重围。被孙吴军围在垓心的曹军全大叫道:“将军你丢弃我们吗?”张辽返身又杀入重围,率领围中人马,再次向外冲杀。吴军无不心惊肉跳,看见张辽冲来,全部四散逃跑,军马无数,在张辽前面如同无物,眼睁睁看张辽率军扬长而去。

这一战把孙吴军打的锐气全失,原来这守合肥的曹军是这般凶猛的杀神。孙子兵法上说:三军可以夺气。张辽这一次主动出击,把吴军的士气打掉了。吴军围合肥十来天,看看占不到便宜,就全军撤退。撤退这一天,孙吴大军开拔,孙权和吕蒙、甘宁、凌统等吴军猛将留在逍遥津北面。

张辽远远看见,率几千军马,迅雷不及掩耳地杀向孙权。这一下打得东吴军狼狈万分,吕蒙甘宁等人拼命抵挡,才保住孙权飞马跃过小津桥,逃得性命。吴将陈武阵亡,凌统、徐盛等重伤,徐盛的长矛也丢在乱军之中。孙权逃得性命,从此记住了张辽的大名。东吴的百姓碰上夜哭的小孩,就说:“张辽来了!”小儿不敢再哭。据说日本人有句话叫辽来来,也是用来吓住小儿夜啼,张辽威名远播海外,不得了。

大将用兵,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合肥之战,看出了张辽出击时的凶猛果断,有天崩地裂的气势。而其该守之时,以静制动,一样处理的沉稳大度,所谓不动如山。

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荆州,张辽要率军进驻长社。出发前,夜里,军中有叛乱分子,乘夜色放火,大声喧哗,全军都惊动,乱成一锅粥。张辽分析:“只是这些家伙想制造混乱,决不是一营的军士都要造反。大家不要动。”传下命令,所以没有参加叛乱的人都坐在营里,不要乱走动,不要乱吵闹。

张辽亲自率几十名亲兵卫队,站在大营的中央。大家见张将军威严镇定,从容不迫,全吃下一颗定心丸。全军一安静,叛乱分子就浮出水面了,只一会儿功夫,这些人全被逮捕,斩首。一场叛乱,就让张辽以静治动给平定了。这个大将风范,威严不可犯,沉着庄重,了不起。张辽胆大而心细。胆大则勇,心细则智。军中突然发乱,不惊慌、不疑虑,不反者安坐,反者自然暴露。仓促之间,遭遇变乱,措施得当,处理合适,完全体现张辽的定力。成为后世许多军事教材中的典型学习素材。

曹操征汉中张鲁,前军在夜里误入汉中军张卫的营寨,张卫军惊惶失措,张卫本人也没了分寸,居然弃营而逃。曹军就这么占领了敌军的要塞,从而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汉中。这个张卫的处理手法,和张辽一比较,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是不是将帅之才,就在遇事时的心定程度,人乱我不乱。一片混乱之中,依旧抓的住事情的关键点,这才是高手。NBA比赛投最后一个压哨球的人,都是队伍中的关键先生,叫有颗大心脏。张辽的心脏,顶得住大风大浪。

曹操早期有个部下叫昌豨,是个两面派。降了曹操,又叛变,又投降,再叛变。建安六年,曹操派张辽、夏侯渊等猛将围攻昌豨,打了几个月,曹军粮食供应不上,打算撤军。张辽对夏侯渊说,“这几天我在城外巡查,远远地看到昌豨一直盯着我看。射来的箭也稀稀拉拉。这一定是他有话要和我说,犹豫不决,所以没用全力对付我军。我想去说服他,晓之以情,动之以利。”于是让人给昌豨送话说:“曹大人有令,要派张辽将军和你说。”

昌豨果然下城来,在城边单独和张辽见面。张辽说:“曹公英明,现在开诚布公地以德招纳四方之士,先归顺的受大赏。”昌豨真的许诺归降。张辽一看情况良好,趁热打铁,一个人直接到昌豨的老巢三公山,到昌豨家里,和昌豨的家人都见面了。这下子反复无常的昌豨高兴的不得了,张辽真够意思!全军投降曹军,自己跟着张辽去见曹操。

曹操表扬了昌豨同学一番,赏赐后把他打发走。然后批评张辽:“你这样做太冒险,不是一个大将军该做的事。”这种孤胆英雄式的深入虎穴招法,曹操大不赞成。张辽抱歉道:“主公您的威望信誉闻名四海,我奉命前往,昌豨是不敢动我的。”这个大帽子算有依据,毕竟曹军渐有王者之气象,已是天下共知的常识。

张辽抓住了昌豨这个投机分子有奶就是娘的特点,一上来就以利益相诱惑,“先归顺的受大赏。”昌豨果然就投降。看人准而用法对,一下子解决问题。三国名将中,张辽和关羽惺惺相惜,俩人分属曹、刘不同阵营,却公私分明,肝胆相照。关羽早年曾在曹操手下效力,曹操派张辽去问关羽的去留问题。关羽明确表态,自己受刘备大恩,发誓言共同生死,绝对不会背叛刘备。但一定要报答后曹操的恩德后再去追随刘备。

张辽担心把实话告诉曹操,曹操会不会杀了关羽。思考再三,说:“曹公,是君父;关羽,是朋友。”还是把事实讲给曹操听。曹操叹张辽的忠诚,也赞赏关羽来去分明,光明磊落的大丈夫行为。最后放关羽一马,让他回归刘备队伍。

张辽处理这件事,识大体,明轻重。成为后人在处理公私相矛盾时的典范方法。这也是关羽看重张辽的一个原因。古人有说,唯大将不惧大将,唯大将能知大将。这就像高手对弈,下出妙招,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曹魏多大将,后人多推崇张辽为第一人。唐肃宗时,追封周朝姜太公为武成王。以历代的名将六十四位配享姜太公。三国入选的将军:蜀汉诸葛亮、关羽、张飞三人;东吴周瑜、吕蒙、陆逊陆抗四人;曹魏两人,张辽和邓艾

曹魏将军中,张辽智勇双全,而又能顾全大局。实为不可多得之大将之才。一生征战沙场,立功无数。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写到:唬杀江南众小儿,张辽名字透深闺;才闻乳母低声说,夜静更阑不敢啼。在整部小说,抬高刘备,压低曹操的大背景下,还是不得不承认张辽的英勇无敌。张将军的战绩威名,足以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