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 曾国藩为什么解散了湘军?没有兵权在手的曾国藩不怕清政府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吗?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曾国藩在领了钦命前往湖南、湖北督查事务之后,为对付太平军,开清朝之先河,开始训练团勇,既后来的湘军和淮军。然而功成名就的曾国藩,为何突然解散湘军?曾国藩解散湘军为什么不怕朝廷过河拆桥呢 ?

在1864年太平军被扑灭之时,曾国藩直接或间接指挥的湘军已经超过20余万,此时的曾国藩一方面手握数十万精兵,一方面占据清朝财税重地,可以说是完全有了独霸一方,做诸侯的基础。但此刻的他不但放弃了成为清朝的曹操的机会,反而主动解散旗下湘军,解甲归田,是他真的没有野心,还是他没有胆量,或者是处于一种无奈呢?

对此,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解散湘军的整个过程。1864南京城破仅仅八天的时候,曾国藩在南京召开的高级别幕僚会议上,就已经提出了要解散全部湘军的意见。很多人提出,曾国藩的这个突然意见,是因为受到了清廷内部关于汉人掌握军权的言论的弹劾,甚至有御史在朝廷上提出了曾国藩极有可能成为清朝的曹操的威胁,这些言论在传到曾国藩的耳朵中之后,让曾国藩如坐针毡,因此为求自保,便主动解散湘军,放弃了兵权。

这种说法一直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从权力斗争的角度来看,有其合理因素,但也有说不过去的地方。一方面当时曾国藩虽然已经攻破南京,但并不意味着太平军完全被剿灭,太平军的残余势力仍然威胁着苏杭地区,因此此刻清廷还没有到卸磨杀驴的时候,对于那些弹劾,清廷也从未理会,老城谋略的曾国藩自然也懂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从曾国藩建立的团勇体系来看,除了他直接指挥的部队,还包括左宗棠旗下的湘军和李鸿章旗下的淮军,这两支军队在当时同样举足轻重,特别是后期随着李鸿章掌握了洋务运动的话事权开始,从海军的北洋系,到陆军的淮军系,李鸿章成为清朝曹操的可能性完全高于曾国藩,但无论是出于当时的清朝时局,还是出于李鸿章与清朝权贵的关系,李鸿章和他的部队都没有被解散。

因此从上面两个因素来看,清廷的权力斗争和帝王的猜忌,还不能完全构成曾国藩主动解散湘军的动机,那么曾国藩的真实动机到底来自哪里呢?

早在1864年8月14日,也就是曾国藩进入南京之前,他就已经解散了湘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也是他直接指挥的亲军,共计5万人左右,这次解散行动中,上至将官,下至士兵全部解甲归田、退役。之后占据南京,曾国藩制定了分期解散湘军的步骤,共计分三年解散剩下十余万湘军,到1866年时,全部解散完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历史故纸堆中看到,清廷几乎没有干预曾国藩的行动,而曾国藩的行动一方面从容解散了湘军,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太平军的死灰复燃。

曾国藩作为清朝的钦命大臣,家大业大,要解甲归田自然容易,但他手下的将官和士兵是否愿意呢,要知道他们可不是为了什么大清江山永固出来的,而是为了生存,如果处理不好,这可是20万手握枪炮的士兵而非民夫。实际上这正是曾国藩解散湘军的动机之一,因为曾国藩作为保持深厚儒家信仰的士大夫,其领兵抗击太平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维持儒家所倡导的社会秩序,但湘军在后来的一系列作为显然是违背了曾国藩的这种初衷的。

按照曾国藩自己的记录,湘军的纪律已经败坏,他们在占领任何一座城池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肆意劫掠街边的店铺和住家,湘军俨然成为了当地百姓口中的灾祸。而湘军此刻的将领不但没有对士兵加以约束,相反个个想着中饱私囊。即使像不识字的朱品隆和唐义训等曾国藩的贴身将领,也同样如此。曾国藩获悉朱、唐二人虚报他们所辖各营兵员名额,要对他们的部队作彻底的核查,但却找不到一名将领愿意出头去干这种有损友情与面子的事。

这种军队里面最为粗鄙的吃空饷的行为一旦在湘军中司空见惯,就表明湘军此刻的腐败已经无法根治,痛心疾首的曾国藩因此决定解散湘军。而湘军各部分在解散之时,并没有发生任何冲突,原因就在于在数次的劫掠之中,无论将官还是士兵他们都已经掠夺了足够多的财富,解甲归田不再出生入死是他们心中所想。

另一方面,军饷供给已经开始成为问题,前面已经提过,曾国藩的湘军的军费主要为自筹,在他任两江总督和钦差大臣时,通过协调和利益交换,他取得大量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权,但随着军队规模扩大和占领更多需要重新恢复秩序的城镇,曾国藩的支出总是大于收入的。

这一情况反应在湘军上就是军饷的发放问题,在1862年,对驻安徽的湘军饷银的发放有时拖欠长达八个月;而在1863年末,驻南京地区军队的饷银已经被拖欠了十六个月,也就是一年零四个月。在占领城镇之处,士兵还能依靠劫掠来抵消拖欠的军饷,但一旦没了劫掠的对象,或者不允许劫掠,那么一年不发工资的军队是极容易哗变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因素,曾国藩对于自己亲手创立的这支军队已经开始产生怀疑,这不但不符合他作为儒将的标准,更不符合他一心维护的君臣父子井然有序的儒家文明秩序的要求。因此解散湘军对他而言是信仰的必然,也更是一种无奈之举。

曾国藩解散湘军为什么不怕朝廷过河拆桥呢?

其一,慈禧想用汉人大臣取代满人大臣。

慈禧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同时她是在以奕为代表的皇室成员的支持下上台的。虽然她把顾命八大臣给打下去了。但是她又将面临着皇室成员的威胁。古代上位的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一般的做法是,重用自己的娘家人。包括东汉那些掌权的太后们,甚至也包括武则天。他们利用娘家人,来打压皇室和朝中大臣。但是慈禧想依靠这个是办不到的,因为她娘家人并没有什么厉害的,没有可以在朝中掌权的人物,所以这条路就断了。

但是慈禧太后又不能不培置自己的势力,这时候,她看到了汉人大臣在抗击太平军中,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想把这些汉人大臣们提拔起来,用他们对抗满人大臣。并与皇室成员奕等人抗衡。正因为如此,所以曾国藩等湘军将领,就没有受到打击。

其二,曾国藩解散的只是兵勇,将领们全都留下来了。

曾国藩当时把湘军中的兵勇给解散了,而将领们都留了下来,并被朝廷任命到各地去当官。这些人包括了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刘坤一等等重要大臣。他们后来都担任那各省的总督、巡抚,以及朝中重臣。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人至少有二十多个。可以说,这是曾国藩非常厉害的一个杀招。毕竟士兵们要想召集起来,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

而一个重要的将领要培养起来,却非常不容易。曾国藩留下了将领,其实也就留下了湘军最重要的力量。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朝廷想要打击湘军将领,其实是有所忌惮的。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会担心这些湘军将领们联合起来,给自己制造麻烦。

其三,湘军看起来解散了,其实转换成了其他形式的军种。

曾国藩确实解散了湘军,但是汉人军种并没有消失,又出现了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等。这些军队其实是湘军的一个变种。也就是说,看起来湘军解散了很多,力量减少了很多。但军队却以另外的形式存活了下来。这样一来,既不让朝廷忌惮,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实力。

其四,朝廷需要利用曾国藩及其他湘军将领们。因为当时的清朝,不仅仅地方上起义不断,暴乱不断,外国列强也不断入侵。清朝当时的八旗军,包括绿营军,都早已失去了战斗力。要剿灭这些不断风起云涌的起义军,打击外国列强,还只能靠汉人军队。所以,如果慈禧在这个时候过河拆桥,肯定就寒了所有汉军将领的心,汉军将领们将不再为朝廷服务。那样的话,真就天下大乱了,清政府也可能提早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