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后周世宗柴荣为什么会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柴荣一代明君,为什么不留下忠臣托孤?为什么没有能阻止赵匡胤陈桥兵变?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五代十国是一个生产皇帝的流水线,随时随地地变幻着大王旗,后周世宗柴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具有英明果断,远见卓识,堪称“五代第一名君”。

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的皇帝,他家早年是当地的富豪,可好景不长,家道中落,他就去投奔他的姑母。他的姑父见他为人忠厚,办事谨慎就收他为义子。为了生活,他贩卖茶叶,走南闯北,又拜师学了一身武艺,还学了一些黄老之术。后来跟着他的姑父郭威一起投了军。

他的姑父郭威当了后汉的枢密副史后,他也成为了大将军。后汉皇帝见他们的军功太高就杀了郭家和柴荣的亲属。郭威愤怒起兵,建立了后周。郭威死后,柴荣即位。柴荣当了皇帝后就立下了一个宏伟目标: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公元954年,北汉勾结契丹攻打后周,柴荣决定亲征,他杀敌勇猛,还斩杀了70多名临阵逃脱的将士。打完战后,他下令整顿军纪,广募下下壮士,组建了一支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的威武之师。

公元955年,他下诏,让群臣多上书说政事,还多次向朝臣征求治国之策。他纠正了科举弊端,不拘一格选拔有能之才。见史馆的藏书太少,他还下令,凡事献书的人,都给赏赐。还对藏馆内的图书一一进行刊正、抄写。

他见寺庙众多,寺庙建设的奢华无比,僧侣大多无所事事,于是下令销毁铜制的佛像,把这么铜全部铸成铜钱,除了前朝帝王赐有牌匾的重点佛寺,其余一律销毁。这一举措共关闭了寺庙3万多所,还废除了寺庙免交赋税的特权,大批僧侣还俗,给国家增加了人力、财力。

经济上,他均定田赋,降低税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还鼓励农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兴修水利工程,解决灌溉问题,疏通漕运,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后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生活中,柴荣也非常关心民众疾苦。一次在和宴席上指着满桌酒菜对百官说:"我在宫中吃着这些美味佳肴,深感惭愧,我没有太大的功劳而坐享其成,没有亲自耕种就有得吃,只有亲自带兵为民除害了。"

柴荣和皇后符氏的故事也被人津津乐道。柴荣脾气暴躁,而符皇后性格谦和,每次柴荣想对将士发脾气时,符皇后总是耐心劝告,柴荣的气就慢慢消了。公元959年,柴荣带兵北伐契丹,途中患病被迫班师回朝,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享年39岁。虽然他只当了不到6年的皇帝,可是他在位时为后周做的贡献让后人尊称他为"五代第一明君。"

柴荣作为一代明君,难道就没有意识到有人会篡位吗?他为什么不留下一些心腹忠臣来保卫后周的江山呢?

其实,柴荣是有准备的。为了保住后周的江山,柴荣可谓是煞费苦心。在他感觉到身体出现问题之后,他就已经开始作出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有两个人最有可能威胁到柴荣的统治。一是郭威的女婿,担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掌握着禁军,而担任此职位的张永德不仅屡立战功,又是郭威的女婿,确实是个威胁。因此,在柴荣看来,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应该改为由自己信得过的人来担任。于是张永德就被柴荣从这个位置上拿了下来,由赵匡胤来填补他的空缺。

除了张永德之外,作为郭威外甥的李重进也是一个危险人物。就血脉上来说,柴荣实际上和郭威根本就没有血缘关系,相反郭威死后,最应该继承皇位的,本该是作为外甥的李重进。不过郭威深刻地明白,身在乱世中,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想要在乱世中建立起王朝,不应该靠世袭,反而应该是有能者居之。因此,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郭威在临死前,专门找了李重进进宫,让他当着自己的面给柴荣行礼,其目的就是防止李重进造反。后来,后周在柴荣的带领下,日益兴旺。李重进也跟着吃香喝辣耀武扬威,他没有造反的理由。

可要是柴荣病死了,他又会怎么样呢?

李重进担任着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他能征善战且手握重兵,一旦造反,肯定会极大地削弱后周国力,这是柴荣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柴荣努力削弱李重进的实力,慢慢将他调离了权力中心,还提拔赵匡胤与之抗衡,可以说是用心良苦。除了这些可能造反的人,柴荣还安排了一些非常忠心的人辅助柴宗训。比如宰相范质,就是一个固执而忠心的大臣,非常适合托孤。

事实证明,柴荣的这点眼光确实也没错,当赵匡胤率大军进入皇宫之后,朝堂上唯一一个没有屈服的人,就是范质。除了范质,侍卫亲军马步副都指挥使韩通也是忠心耿耿的人。虽然韩通这人性情比较急躁,而且不擅于和人交际。但他却是个认死理的人,哪怕柴荣死了,韩通也一定会全力保卫柴家人安全。赵匡胤在兵变之前,曾将韩通的手下调到了其他地方,这让韩通在听说赵匡胤造反后,一时召集不了人马,只能草率地进行抵抗,最后抵抗失败被杀。

除了这两人外,柴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托孤大臣,那就是赵匡胤。对于赵匡胤,柴荣也曾专门在军中安排了一些对头打压他,但赵匡胤为人极擅交际,和朝中大部分将领都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而且他当年的“义社十兄弟”,大部分都在朝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这也直接导致后来柴宗训登基之后,朝廷中的军政大权,几乎全落到了赵匡胤的手里,他不称帝才是怪事。

柴荣虽然是明君,但在选择继承人方面却没有郭威的远见,想要在乱世中干出一番事业,唯有通过禅让的形式,让更强的人来治理国家。赵匡胤在后来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没有选择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而是培养弟弟赵光义,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