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能杀掉刘邦?是不想?还是不能?

公元前206年,项羽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宴刘邦,准备在宴会上杀掉刘邦,最终刘邦得以逃脱。这次宴会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那么,项羽为何没能杀掉刘邦呢?

一、项王盛怒之下做决定

在项羽驻军鸿门之前,项羽一进函谷关,发现函谷关口有重兵把守,于是勃然大怒,试想巨鹿之战中的楚霸王项羽,其他诸侯王对其都到"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程度,如此威风凛凛的楚霸王,竟然在函谷关前吃了沛公刘邦的"闭门羹",楚霸王能不生气吗?楚霸王一怒之下,杀掉守关士兵,所向披靡,硬行闯关。此为楚霸王项羽的第一"怒"。等到驻军鸿门,听闻小人曹无伤的一番告密,又一次勃然大怒。

曹无伤的话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这一点是项羽决不能允许的。因为当时谁做关中王,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谁就可能会称霸天下。其二,说沛公以子婴为宰相,把咸阳的珍宝全据为己有。这对于气势正盛的楚霸王来说也是不能接受的。楚霸王的两次发怒,有对怀王的痛恨,更有对刘邦的反感。恨怀王给自己分配了北上救赵的苦差事,还让自己居于人下。他生气刘邦一个小小的沛公竟然敢挡住他楚霸王的道,敢跟他楚霸王争关中的地盘!

然而虽然项羽有两次勃然大怒,虽然他也做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决定,然而他始终在楚霸王的光环下自我陶醉,始终在"力能扛鼎"的个人战斗力中自我麻痹,始终在称霸天下的美梦里无法醒来,他从思想深处并未认识到小小的沛公会构成自己的威胁,未认清分封天下建立霸业,总归不是长久之计,只有一统天下的帝业才固若金汤。他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在自己楚霸王的美梦中,难以苏醒。

因此,他要攻打刘邦的决定也只是一时之冲动,只是建立在两次发怒的基础上,并没有长久的战略布局。在权力对决的巅峰之战中,往往一山难容二虎,妇人之仁的宽容只会给政治对手留下反扑的机会。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往往需要大义灭亲的独裁者,而不是有勇无谋的孤胆英雄。可见对于称霸天下,这一点上,项羽始终是糊涂的。这就为后面他听信人言轻易放弃战争,甚至接受鸿门谢罪做了铺垫。

二、沛公花言巧语搞定项伯

项伯私见张良,出于一个"义"字,张良把消息告诉刘邦也出于一个"义"字,因此说项伯此人,中国的汉字他没认几个,只认识一个"义"。相比于项羽的糊涂,沛公刘邦则显得分外的精明。在张良的反问下,沛公认识到从武力上不是项羽的对手。虽然在之前智取南阳等战役中,张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是沛公的心腹之人。就这精明的沛公仍不忘问清楚张良与项伯的关系。这一点与下文项羽的不闻不问,形成对比。刘邦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不忘问清对方的底细,而项羽在如此从容的情况下,却只字不问。

接下来刘邦忽悠项伯,更是刘邦个性中精彩的一笔,也是《史记》中最为精彩的描写!刘邦见到项伯第一面,二话不说,直接称兄道弟,捧着酒杯献酒。司马迁调皮地省略了许多情节,不知刘邦靠什么花言巧语吸引住了项伯,素味平生初次相逢的两个人,竟然瞬间结为亲家!这不能不说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刘邦的过人之处!先与项伯拉拢关系,然后再给自己进入咸阳找了很合理的借口说辞,让项伯转述给项羽。忽悠过项伯,可以说是刘邦成功解除这场危机的第一步。

三、鸿门宴上项王错失良机

而对项伯半夜私见张良这件事,最该质问项伯的人是项羽,可他偏偏不闻不问。既不追究项伯入敌营的罪过,更不询问项伯与张良的关系,最终又在不与范增商议的情形下,轻易被项伯的一番说辞说动而私自决定放弃战争!不打人家,反而还要请人家搓一顿!于是就有了鸿门谢罪一幕!项羽的糊涂又一次显露无余!

至于在鸿门宴之上,项羽的目中无人和麻木糊涂更是淋漓尽致!高高在上的楚霸王项羽并没有宾至如归的礼节,而是自己坐在了最尊贵的位置,而小小的沛公只能"北向坐",张量更是微不足道的"西向侍"。一场鸿门宴,可以说是:五个明白人陪一个糊涂人喝的一场酒!范增张良洞若观火;项庄自不必说,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也是心如明镜,否则也不会"以身翼蔽沛公";刘邦自己,更是胆战心惊,命悬一线!然而项王的糊涂,最终让沛公逃过一劫,也给自己埋下了放虎归山的隐患。

樊哙的闯帐,让剧情更加舒缓,从而彻底解除了沛公的危机!一个曾经的屠夫,一个卖狗肉的粗人的一番话,更是把堂堂的西楚霸王项羽说得哑口无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乃亡秦续耳",一个卖狗肉的粗人却能说出如此的至理名言,硬生生地把沽名钓誉的楚霸王钉在了道德铐问的十字架上!

四、计划脱逃沛公心思缜密

这一切都为沛公的计划脱逃,争取了机会。沛公的从谏如流,善听人言,沛公的精明又一次得以表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行事周密精明又可见一斑!置车骑,脱身独骑,间道而行,一切都安排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太史公司马迁的这句话可说是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整出鸿门宴,直到这句话,沛公的称霸天下的野心才暴露无余!沛公精明果敢的政治家手腕暴露无余!

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不在于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在于把一群有能耐的人团结在自己的身边!而在这一点上项羽却不懂得,项羽会为受伤的士兵而潸然泪下,却有眼无珠地把"一人可抵三军"的韩信硬生生地赶去了刘邦的军营,而沛公又得一员猛将,如虎添翼,不愧为最后的赢家!

两千年来,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都被当做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终国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多少后世英雄人杰,都将项羽当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然而,如果当真从项羽当时的立场和形势看来,那么我们会发现一个被《史记》《汉书》掩藏的真实史实,项羽当时实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临天下。刘邦并非他最大的敌人,杀刘邦,对项羽来说弊远大于利,也会严重损害自己政治声望,从此成为天下公敌,自取灭亡。

一、鸿门宴时,项羽的真实实力,好一出借力打力的空手套白狼!

巨鹿之战时,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大战大秦帝国合计四十万人的长城军团(王离部)和关中军团(章邯部),先击退章邯所部,夺占粮道,再歼灭的王离军团近二十万人。他的惊人战斗力把当时作壁上观的各国诸侯联军都吓怕了,才暂时推举他当个头领,即所谓统领四十万联军的“诸侯上将军”。之后他又历时半年,先迫降后坑杀了二十万人的章邯军团,摧毁了秦帝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也实际宣告了秦朝的丧钟。

经过巨鹿之战的消耗,至入关前,诸侯联军明确的增兵记载仅为新安时的“三十余万”和鸿门宴前的“四十万”,可见总共只增兵数万,其中属于项羽的份额即使最多,其入关中时总兵力也不会超过七万。而与此同时,刘邦以两万偏师攻破武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招降八万秦军留守部队,扩军至十万,欲占据关中称王,封锁函谷关,招致诸侯联军众怒。项羽因势利导,以四十万联军兵威,以势压之,通过鸿门宴,兵不血刃迫使刘邦拱手归降,并裁军至三万,实力大损,更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七万军基本盘,却能借势空手套白狼,裹挟了四十万诸侯联军,连续歼灭四十万秦军;再靠这些各怀鬼胎的诸侯联军,威压了刘邦,迫其让出关中,成为天下名义霸主的项羽,自是此时最大赢家。

二、鸿门宴未登场的隐藏主角:楚王熊心。

后世对楚怀王熊心评价也甚高,认为其是“有帝王之英略”,“独运大柄,挥置诸将若素君臣然”,是知人善任,勇智兼备的一代英主。熊心的年龄最低估计也有五十岁,正是个和刘邦一样饱经世故的政治强人,绝非无知牧童。项梁死后,楚后怀王为了排挤项羽,夺其兵权,不许其西进发展;北上救巨鹿时,又派亲信宋义和范增做主将、末将来压制他;项羽在安阳绝地反击,征得范增反水支持,杀掉宋义。

楚怀王担心他回师彭城攻打自己,无奈下只得封其为上将军,让他去和巨鹿秦军死拼。没想到巨鹿之战项羽大胜,成了“诸侯上将军”。楚怀王完全失去了对项羽的控制,除掉他的决心也更加迫切,才会发出“如(先入关中者王)约”的诏令,不惜触怒项羽,也要竭力支持刘邦。而除楚怀王占据楚地外,田荣田横据齐,赵王歇据赵、魏王豹据魏、韩王成据韩,除韩广据燕为新兴豪杰,其余五国皆为复辟旧王族。

三、说到鸿门宴的另一主角范增,他自己才是坑项羽最狠的人。

项羽的爷爷项燕,曾经击败过名将李信蒙武率领的二十万秦军,是天下人人敬仰的抗秦名将。所以陈胜起义时,都打着他的大旗,而不是末代楚王来号召部众。作为项燕之子,项梁在遍地草头王的秦末,已算名望甚高,本可做名正言顺的楚王。而范增却竭力忽悠,骗得项梁去立了个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给自己平白找了个上司。

其次。即使要立楚王后裔,又为何非要立个年龄很长、世故成熟的中老年人?而不当真立个大众通常印象中的无知牧童?怀王之后又经历了六任楚王,过了整整90年,以春秋战国传统,楚怀王熊心和真正楚王室的关系已经很疏远了,若用大家熟悉三国做比方,不过是刘备这种东汉远支宗亲和汉献帝的关系罢了。

战国楚怀王为诸侯合纵长,都是百年之前旧事了,而且那时的六国合纵,实为各怀鬼胎。后来怀王逃到赵国,赵人甚至不敢收留,致其愤死。要说这么一个百年前之人的威望,其后裔便因此号令今之诸侯,实是匪夷所思。之后的诸侯诸将,完全是摄于项羽巨鹿一战兵威臣服,和后怀王亦不相干。后怀王的所谓合法性,说白了大半还是靠项家立起来的。1500年之后的朱元璋,就是看到了这点就派遣部将廖永忠杀了小明王才一绝后患。

依常理,此时范增当是后怀王一派的。而项羽既杀宋义夺权,至入关时,范增再次出场,却成了项羽军谋主,并冠以“亚父”之称。何解?

正是巨鹿之战前,项羽已被楚怀王、宋义、范增这些人联手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厚脸皮认范增做了所谓“亚父”,然后拉拢他反水,这才杀掉宋义,夺回兵权。因此项羽和范增这两个人,从来不是正常的主君和谋士关系。直到范增死前,项羽恐怕也没真正信任过他,不对他言听计从,实在太正常不过。鸿门宴上范增力主杀刘邦,主意更加不妙,简直就是让只有几万兵实力的项羽去当天下公敌。

刘邦一人一军攻落关中,令秦王俯首,毕竟是仅次于项羽的二号灭秦功臣。在刘邦表现如此恭顺,放弃关中、拱手归降的情况下,如果还要杀之,其余入关联军诸将该怎么想?势必要人人自危了。 那只有几万本部人马的项羽,这个天下霸主怎么还坐得稳呢?

四、项羽不以关中为都、还军彭城,分封天下,同样是形势所迫。

从项羽对秦始皇“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从他先尊义帝,却又迫不及待杀之来看,他是绝不满足于做一个虚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他并非不想成为如秦始皇嬴政一样统一帝国的集权帝皇,而是实力严重不足,根本不可能实现,才玩弄驱虎吞狼之计,搅动天下大乱。

传统史观的误认,以为为项羽当时在咸阳本可以凭所谓的四十万大军(绝大部分根本不属于他),去直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虎踞关中,君临天下,其实全无可行。批判项羽分封是开历史倒车、对抗大一统历史洪流云云,更是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完全不顾及当事人所属军政集团的实际利益。

项羽亲手覆灭大秦帝国,斩杀秦军将士超过四十万人,更为了彻底断绝秦国如六国一般的死灰复燃可能,就非得尽灭秦王室宗族,摧毁其贵族世家,血海深仇导致故秦遗民对其恨之入骨,也没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拥戴,难以御使其为己用,更勿论在关中立足,以为根基。项羽部几万楚军战力精良,冠绝天下,是项羽争霸的根本,军心思归人情之常,身为主帅也不得不俯仰麾下将士的意志,所以才有“衣锦夜行”之叹。那个吐槽“沐猴而冠”被烹杀儒生的建议,犹如痴人说梦。

鸿门宴后,项羽头号大敌已经并非刘邦,而是义帝为首的已经恢复六国的旧王族们。所以在项羽的角度看来,刘邦非但不是敌人,而是作为新兴诸侯之一的代表,可以作为一定程度的盟友,安排在巴蜀汉中,可以和三秦王彼此牵制。 毕竟项羽两人从前在项梁账下关系甚好,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结为异姓兄弟,以项羽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的为人,感情并非虚假。甚至项羽之所以会在鸿门宴后告诉刘邦,是其账下左司马曹无伤告的密,看似无谋之极;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不过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借势算计了自己的兄长,有些歉疚,向长兄道歉卖好之举罢了。

项羽的分封方式,其后亦为刘邦全盘继承,甚至就连延绵四百年的汉朝的国号,并成为之后汉民族名称的“汉”字,来源也是项羽这次分封刘邦为“汉王”。但是不可否认,项羽必然成不了英雄,只能为枭雄。原因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尤其对人才使用严重的不得当,使得像韩信彭越这样原来项羽帐下之人投靠了刘邦。反观刘邦没有项羽的勇武,但有知人善用和虚心听取臣下忠言的胸怀。造成刘邦和项羽之间最终结局的原因是他们两个胸怀格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