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七十三岁参加科考,不仅中了探花,还得到皇帝的女人
自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无数学子都将考取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终极目标,毕竟高中之后,财富地位和美女都不愁了,不过下面这位,醉心于学习和科考,竟然七十三岁没有娶妻纳妾,还奋战在科举第一线,真是让人称奇。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宋真宗诗作《励学篇》的三句。这首御制诗,传布天下,不知迷醉了多少文人士子!读书改变命运,若想获得高官厚禄、金银美女,科举考试成了最主要的途径。
北宋以来,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成为士子频出的风水宝地。《宋史·地理志》云,福建人“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两宋时期,全国共产生两万八千多名进士,其中福建籍进士七千余名,占了近四分之一。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戊午科,同样也是福建人的胜利。这一年,朝廷命翰林学士朱震主管礼部贡举,朱震廉政守道,公正主考,共选得二百九十三名进士,经再三评判,拟定前三名,其中第一名为黄公度,福建莆田人;第二名为陈俊卿,福建莆田人;第三名为陈修,福建福州人。福建人,够牛!
当然,这只是省试的结果,最终定夺,还要看宋高宗的意思。名单报给高宗后,接下来就应该是殿试。但是,当时高宗一则忙着迁都临安,二则忙着跟金人议和,便免了殿试,按照礼部拟定的排名,定了黄公度为状元,陈俊卿为榜眼,陈修为探花,随即张榜。忙归忙,不过高宗还是抽空接见了黄、陈、陈三人。
高宗颇有文采,对莆田一下出了两位才子之事颇感兴趣,便问黄公度和陈俊卿,“卿土何奇?”说你们莆田人很牛啊,莆田有什么奇特之处?黄公度首先回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说的是家乡物产,未免俗套。陈俊卿对高宗未举行殿试深感遗憾,便想乘机盖过黄公度,于是回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听罢,连连称赞说:“公度不如俊卿,陈俊卿应是状元。”
问完了状元和榜眼,接下来就该探花陈修出场了。陈修是个老考生了,数十年来专心读书,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个老婆也没娶上。此次科考,陈修发挥得很好,他结合宋人南渡、北土沦丧,提出了高大上的构想,诸如“四海想中兴”“葱岭金堤,不日复广轮之土;泰山玉牒,何时清封禅之尘”,让人眼前一亮,信心倍增。陈修的考卷,高宗看过,觉得很受用,便命人张贴在大殿外墙上。
只知其文,未见其人,高宗也很迫切地见到陈修这个爱国热忱高涨的大才子。陈修被传进大殿后,高宗一看惊呆了,眼前这人分明是个穷困潦倒的老头,头发胡子都白了。高宗问,你就是陈修?陈修说是啊。高宗又问,你多大年纪了?陈修说我七十三了。高宗再问,你有几个儿子?陈修回答,我还没结婚呢。
高宗虽然是个谈金色变的胆小鬼,但心里无不想着恢复中原,做一个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中兴之君,更想效仿秦皇汉武扬眉吐气地封禅泰山,昭示四海升平。陈修的考卷,高宗曾反复看过多遍,读到“葱岭金堤,不日复广轮之土;泰山玉牒,何时清封禅之尘”这句时,甚至情绪激动,“凄然出涕”。万万没想到,这么好的文章竟出自这个须发皆白的落魄老头,高宗心里很不是滋味。
陈修,用考卷的形式,道出了高宗的心里话。难得的奇才啊!上天太不公平了,为何让陈修如此潦倒?据南宋官员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六载,高宗随即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乃诏出内人施氏嫁之,年三十,赀奁甚厚”,不仅把自己的女人送给陈修,还赏赐了大量金银细软作为嫁妆。新婚燕尔,自是一番热闹。事后,有人开陈修的玩笑,“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陈修这下全都有了。不过,陈修此后默默无闻,未有做官为政的记载,大概是年龄太大,身子骨也不太硬朗。相比于陈修,黄公度和陈俊卿均成为一代名臣。黄公度先任外职,后入朝为官,曾遭到秦桧构陷被免官,后卒于考功员外郎任上。陈俊卿累迁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院使,后又进为左相,封魏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