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帝国灭亡绝非仅因暴政!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秦国能以一国之力吞没蚕食其它许多同类国家,力量可谓大矣,统一天下后,把天下之力聚为一国所有,力量可谓空前绝后矣。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力量膨胀到了无限的秦朝平安之日只有十余载,在一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叫花子队伍的攻击下顷刻间土崩瓦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可一世的大秦朝的迅速灭亡?
关于此,历代的人们几乎一致归纳为是秦朝的暴政导致的。其实“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暴政可以说是秦国灭亡的一个原因,但绝不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第一,秦军部队过于分散,没有充足的时间集中优势兵力剿灭起义军。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将强兵广,短短的十余年这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部队哪里去了?
根据史书的零星记载,我们完全可以猜到:首先有三十万的部队在北部边疆修造长城和匈奴对峙。秦国统一全国后,仍在南部少数民族地区扩展疆域,毋庸置疑,那里的部队也不会少。
秦兵马俑
另外秦军在攻灭六国的城市后,每个地方都需要留下部分军队驻守,这又需要很多军队。还有一部分正在参与修建陵墓和阿房宫。而此时秦国的部队总和有多少呢?我想不会超过一百万,因为当时老将王翦在灭楚国的时候几乎用的是“倾国之军”六十万。
而且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巩固天下太平的措施已经天衣无缝,天下再不会有战争了,势必会大规模裁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反秦义军风起云涌的时候,秦朝确实没有集中的兵力来对付,所以才使反秦的力量越来越大。直到后来,秦朝才勉强派出一支由二十万骊山刑徒组成的乌合之众,在章邯的率领下围剿起义军,尽管就是这么一支军队,也把六国组成的诸侯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如果不是项羽的“破釜沉舟”一举击溃章邯,秦军很可能会反败为胜。
秦兵马俑
第二,郡县制的改革,表面上使国家的政治大权归属中央而不旁落,但同时也削弱了赢政宗族子弟的势力,使他们无地域无权力无军队,关键时刻没法调兵勤王,终于使一支衣衫褴褛的叫花子部队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灭秦生力军。更何况,那时的秦国宗室子弟几乎已经被秦二世胡亥和权阉赵高杀戮殆尽,岂能在生死关头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第三、秦始皇的过早去世。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各地诸侯谁也不敢乱动。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暴毙,引发皇族内部夺权,扶苏去世和蒙恬被杀,使得秦国高层力量大大削弱。
第四,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一手遮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在全国全军进行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不但把秦国的宗室杀戮殆尽,而且杀掉了大批的开国功臣将领,当反秦的大火烧起来的时候,秦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恐怕就像二战时期的苏联,连一个像样的军队指挥官也难以找到,更何况赵高在地方连连告急的情况下,欺上瞒下,隐蔽遮掩,使国家最终丧失了剿灭起义大军的最佳时机。等刘邦一路顺利进入函谷关的时候,秦朝也就到了谢幕的时候了。
秦陵又出怪事:揭秦陵惊天秘事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 2002年4月,我国首次对秦始皇陵进行地下考古勘察工作。在历时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度达到了30米,足足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相当于现在的4层楼建筑。
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地宫上的封土堆上居然存在着严重的汞异常。 难道地宫中真的像《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存在水银吗?地宫中放置水银究竟隐藏着秦始皇怎样的隐秘心事?大量的水银又来自何处呢?传说秦始皇死后躺在纯金打就的棺材里,在水银的河上飘来飘去,并且秦始皇遗体完好无损,用灵魂统治着一切,难道是真的?
如此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以及内部埋藏的无数珍宝,在华夏盗墓史上能够独善其身完好保留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而对于这个奇迹中最匪夷所思的就是秦陵墓中的水银了,纵观至今发现的所有大型帝王陵墓,你还能找得出比秦陵最令人诧异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秘秦陵水银五大谜团。
揭秘一:秦始皇为何要使用水银 科学的勘测结果表明,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水银的藏量非常庞大。有人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
更让专家称奇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那么,秦始皇如此在地宫中大量使用水银难道仅是为了实现他一代帝王的恢弘想象吗? 今天我们知道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气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地宫中的水银是用来防腐防盗的。
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银有这些作用。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困难,发明了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所以可以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根据这个推测,考古专家认为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继续占有天下的财富。
但是,和之前贵族古墓不同的是,秦陵地宫的水银量十分庞大,而且历史学家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水银对于秦始皇而言,似乎有着更为不寻常的意义。
《史记》记载,秦始皇20多岁时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士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 秦始皇为了能达到他永远统治天下的梦想,十分迷恋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于是即使在设想他死后情形的时候,仍然希望能够把权力和财富带到另一个他只能想象的世界里去,一样地可以巡视九州。
为了寻求长生不死,秦始皇就需要炼丹。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的时候,水银的地位就一下子上升了,因为水银是炼制所有丹药的一种最基本的材料。 但是,和之前贵族古墓不同的是,秦陵地宫的水银量十分庞大,而且历史学家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水银对于秦始皇而言,似乎有着更为不寻常的意义。
《史记》记载,秦始皇20多岁时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士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
秦始皇为了能达到他永远统治天下的梦想,十分迷恋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于是即使在设想他死后情形的时候,仍然希望能够把权力和财富带到另一个他只能想象的世界里去,一样地可以巡视九州。
为了寻求长生不死,秦始皇就需要炼丹。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的时候,水银的地位就一下子上升了,因为水银是炼制所有丹药的一种最基本的材料。 老矿洞的存在证明了旬阳县开采汞矿的久远历史,在旬阳县博物馆秦汉史展厅里,出土的文物又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古代,水银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制造鎏金青铜器,而这些战国时期的文物无疑证明了早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人开始使用水银了。同时,馆里众多的文物也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早在秦朝以前旬阳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镇了。 到了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旬阳正处在秦、楚两国的交界地带,虽说位于山区,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不过险要的地理形势、便利的水路运输又让这里成为了秦、楚两国必争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楚国,终于占领了着名的旬阳,也占有了水银的蕴藏地。于是今天人们可以遥想2000多年前的秦国人,就是在这宽阔的汉江水面上,为众多的船只挂起了风帆,装载着大量的汞矿石浩浩荡荡地从旬阳驶向了秦始皇陵。
揭秘三:水银的另一重要来源地 秦陵地宫存在着大量水银,但是,按照当时秦朝的能力,这些水银的开采应该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专家们认为,除了陕西旬阳县之外,这些水银最有可能是从当时最大的汞矿产地重庆东南地区运过来的。而当地最大的汞矿主,是一个叫清的寡妇。她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因为她和秦始皇陵有着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留下种种千古传奇。 《史记》专门记录经济事件的篇章《货殖列传》里,特别提到了清这个特殊的女人。她是一名生活在四川的寡妇,因为她的家族掌握了丹穴山这个地方,世代靠着它,赚了很多钱。其中,丹穴山指的就是现在重庆市酉阳县的银岭山,这里自古以来就以盛产丹砂而着名。 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书写、绘画和化妆的颜料外,另一个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提炼水银。《汉书》中的《食货志》中更为明确地说道: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成为巨富。
那么如何认定秦陵地宫的水银就来自清或者是巴郡这个地方呢? 原来,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在上古时代,丹砂这种红色矿石的主产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和广西。 而先秦古书《逸周书》里更是记载过,在西周时期,就有巴蜀地区的人向周王进贡丹砂。也就是说,早在秦朝之前,帝王们就知道并获得过这里盛产的丹砂。这些历史记载,让专家们迅速圈定,秦始皇地宫的大部分水银就来自于巴郡这个地方。
很多年前,重庆地质勘探大队就曾在银岭山上先后找到了几十个大小不等的老矿洞。老矿洞的发现,证明了历史记载的准确性:巴山地区的汞矿开发的确在秦朝就已经大规模开始。 那么在2000年前的秦朝,又是如何翻山越岭,把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矿石运到数百公里之外的秦始皇陵呢?
史上的嘉陵江是一条非常通畅的运输的航道,从重庆开始沿嘉陵江而上,通过阆中,再北到广元,然后翻过秦岭通过嘉陵江进入陕西境内,这是水道。这是先秦以来一直到近现代川陕之间一条主要的交通要道。 揭秘四:巴女清的传奇 丰富的汞矿资源,便捷的水路运输,种种条件都可证明秦陵地宫里的水银来自川东南地区。可在当时究竟有谁有数量如此庞大的水银呢?拥有如此实力的,正是巴蜀女子清。
而清不仅仅是当时最大的丹砂经营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发现,这个女人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秦始皇对待她,实在有着太多的反常举动。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清时,用了意味深长的八个字:礼抗万乘,名显天下。意思是,她可以与皇帝分庭抗礼,名扬天下。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女商人,居然能与君王的排场相匹敌,这在秦始皇当政的霸权时期,是任何人都不敢想象的。《史记》中还有描述清的另一段文字: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就是说清用自己的财富豢养了一支私人武装,来保护她的丹砂经营。《长寿县志》里则详细记载了清家族的仆人上千、私人保镖上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