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秦始皇一统全国后有没有杀功臣?是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让秦始皇如此自信

从现在认可的史料记载上来说,秦始皇是没有杀功臣的,王家的王翦王贲王离全家上下先后执掌秦军大权,还是知名的蒙恬李信等等,秦始皇做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的始皇帝,他并没有杀过功臣,但他也逼死吕不韦,任李斯姚贾害死韩非,但这些都有特殊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惧怕功臣会发起叛乱而杀,下面来看看秦始皇不用杀功臣的原因及这些功臣的故事。

秦始皇不用杀功臣的原因

第一,秦始皇做皇帝时才38岁,正是年富力强。他的个人能力又非常强大,不管是军事指挥能力,还是国家治理能力都属于首屈一指。他根本就不担心,也不惧怕功臣会发起叛乱。因此,根本用不着对功臣严防死守,甚至随便找一个借口杀掉。

第二,秦始皇在建立大一统的秦国前,秦国一直以诸侯存在,而且已经历经几百年,在战国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发生过造反的事情,所有的臣民都效忠与王,所以秦始皇根本不用担心内部有人造反,能够造反的都是六国残余势力。

第三,即使秦始皇死了,无论他的后代谁当王,都不可能有大臣反,造反的只可能是兄弟,所以无论怎样皇帝还是他们家人当。当事人的思想对此是没有任何质疑的,毕竟陈胜吴广才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历史上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见当时的人还没有造反的思想。

第四,刘邦和朱元璋这一类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农民或者小官吏,不是贵族。所以自然会感觉有人不服,在这种心理下就会去诛杀功臣,毕竟他们能当皇帝,被人就也能当皇帝。而秦始皇是原本就是贵族家庭,根本不会有这种忧患意识,有的只是如何镇压六国残余势力,而且秦始皇还实现了郡县制,不封王,所以也没有多少人拥有兵权,无法造反,自然秦始皇不用杀功臣。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功臣主要有王翦、王贲、王离、章邯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李斯等,这里就来说一说这些功臣的故事

王翦是秦国名将,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生于公元前269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的战争,持续了差不多10年。其中,打得最辛苦的是灭赵和灭楚两场战争。这两场战争堪称硬骨头,都是被王翦啃下来的。公元前208年,王翦在61岁高龄去世,寿终正寝。

王贲是王翦的儿子,参与了攻灭赵国、魏国、燕国、齐国、楚国的军事行动,是灭魏和灭燕的主要功臣,还率部俘虏了赵国代王赵嘉,给赵国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王贲因功受封为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后,史书上就没有王贲的记载。

蒙武是秦国名将蒙骜的儿子,是蒙恬、蒙毅的父亲。蒙武是王翦的得力助手,多次配合王翦出战。公元前224年和前223年,王翦了两次率领大军攻打楚国,蒙武都担任副将随行。这两次战争,第一次斩杀楚国名将项燕,第二次俘虏楚王负刍,蒙武都居功至伟。蒙武大约于公元前219年去世。

不过,蒙武的两个儿子蒙恬、蒙毅下场不大妙。秦始皇去世后,他们先后被赵高、秦二世等人陷害而亡。这笔账,算不到秦始皇头上。

李信是一名强壮勇敢的将领,在秦军里属于“少壮派”。公元前226年,李信与王贲一起率部攻打燕国时,将秦始皇痛恨的燕太子丹狂追不舍,一直追赶到辽东衍水,迫使燕王喜将燕太子丹杀掉。不过,公元前225年,李信在率部攻打楚国时,因轻敌吃了败仗。后来,李信吸取教训后,在灭燕和灭齐之战中立下功劳。其后,李信的事迹不见记载。

王离是王贲的儿子,章邯是秦朝最后的中流砥柱。他们都活到了秦朝末年。王离在巨鹿之战中兵败被俘,后去向不明。章邯在废丘被刘邦打败,挥剑自刎身亡。

李斯是一名文臣,在秦始皇灭掉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秦朝建立后,被拜为丞相,制定礼仪制度、法律制度,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等。秦始皇死后,李斯遭到赵高嫉妒,被秦二世以谋反的罪名杀掉,夷灭三族。

秦始皇还没当皇帝前,因为吕不韦祸乱宫闱,将他全家流放到蜀郡。吕不韦在途中饮鸩自尽。这恐怕不能算秦始皇杀掉功臣吧?

综合来看,秦始皇并没有特意的去杀功臣,而是因为秦始皇主讲法治,而在特殊的背景下,有些功臣它是违法行为,即使这样,秦始皇也并没有直接将他们杀死。